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大历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30 01:11:16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大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大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大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大历程
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中国的发展实现了三大历史性突破.
第一大突破,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92年中共十四大,解决了“松绑发展”的问题.
松什么绑呢?松社会主义传统观念和教条主义束缚之绑.
我们在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上有了极大的进步,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境界.
从改革人民公社体制开始,到改革整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到全方位的对外开放;从提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开始,到做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决策,改革开放的每一次历史性进步,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理论创新又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极大的解放,又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在这一理论与实践相互推进的过程中,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
第二大突破,从中共十四大到中共十七大前夕,解决了“借力发展”的问题.
借什么力呢?就是借从上世纪90年代蓬勃发展起来的经济全球化大潮之力.
这时候,中国要引进来、走出去,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趋利避害,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中国的这一轮发展,遇到了一个强有力的阻碍,这就是世界经济政治传统秩序的严重束缚.
这个问题,邓小平早就提出来了.上个世纪80年代,邓小平在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著名论断之时就指出,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要和平,要发展,就必须打破冷战时期形成的世界政治经济旧秩序,建立平等互利公正的世界经济政治新秩序.这一直是我国发展努力的一个重要目标.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作出了两个重要决策.一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搭建了体制机制平台.二是全力推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谈判,并为适应入世后必然面对的国际竞争新形势作好充分准备.这一轮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今,我国已位居世界头几位的经济体,成为经济总量的大块头.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以2007年为例: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年均增长10.6%,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进出口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三位;国家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稳居世界首位.
第三大突破,从中共十七大提出转变发展方式开始,主要是解决“转轨发展”的问题.
转什么轨呢?就是要从以高投入为手段、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以总量倍增为目的的传统发展方式,转变到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轨道上来,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要实现这一转变,就必须从现代化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必须从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的一些旧经验、旧做法中解放出来,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模式.要突破对GDP和高投资、高耗能、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方式的依赖,突破发展理念中拜物主义和拜金主义,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所以说,当代中国发展又到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关头.一方面,改革开放30年伟大成就的积累,新中国成立以来近60年建设成就的积累,都使我们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另一方面,在成就积累的同时,也积累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发展中的问题只有在发展中得到解决,只有在转变发展方式中得到解决.根本出路在于:转变发展方式,更新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把科学发展观从思想转化为行动.
发展方式、发展观念、发展模式,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战略问题,必将成为未来国际竞争新的制高点.
如果说,从前发达国家拉开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主要靠的是科技创新、科技革命的话;今后的国际竞争,还要加上一条,要靠发展方式、发展观念、发展模式的创新.
最后,我们重温以下有关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两段话,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1982年9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2008年4月胡锦涛指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必须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结合自身实际、结合时代条件变化不断探索和完善适合本国情况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不断增加全社会的生机活力,真正做到与时代发展同步伐、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作者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李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