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海底两万里》、《西游记》、《名人传》的全书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1、概括全书内容2、三本书中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3、简述两件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22:11:13
急~~~~《海底两万里》、《西游记》、《名人传》的全书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1、概括全书内容2、三本书中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3、简述两件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

急~~~~《海底两万里》、《西游记》、《名人传》的全书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1、概括全书内容2、三本书中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3、简述两件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
急~~~~《海底两万里》、《西游记》、《名人传》的全书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
1、概括全书内容
2、三本书中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3、简述两件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

急~~~~《海底两万里》、《西游记》、《名人传》的全书内容及人物性格特征1、概括全书内容2、三本书中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3、简述两件能表现人物性格的事件
《海底两万里》全书内容
  故事并不复杂:故事发生在1866年,法国人阿罗纳克斯,一位生物学家,应邀赴美参加一项科学考察活动.这时,海上出了个怪物,在全世界闹得沸沸扬扬.科考活动结束之后,生物学家正准备束装就道,返回法国,却接到美国海军部的邀请,于是改弦更张,登上了一艘驱逐舰,参与“把那个怪物从海洋中清除出去 ”的活动.
  经过千辛万苦,“怪物”未被清除,驱逐舰反被“怪物”重创,生物学家和他的仆人以及为清除“怪物”被特意请到驱逐舰上来的一名捕鲸手,都成了“怪物”的俘虏!结果发现“怪物”是一艘尚不为世人所知的潜水艇,名“鹦鹉螺”号.
  潜艇对俘虏倒也优待;只是,为了保守自己的秘密,潜艇艇长尼摩从此永远不许他们离开.阿罗纳克斯一行别无选择,只能跟着潜水艇周游各大洋.十个月之后,这三个人终于在极其险恶的情况下逃脱,生物学家才得以把这件海底秘密公诸于世.
  Story started at 1866, Aronnax was French, he is a natural historian, and he was studying a large monster under the sea. At that time, this large monster’s massager was traveling around the world. And after the investigation, he would return from abroad, and then he received an invitation from sea forces of the America. So he climbed up the chaser of America, to make the large monster die out.
  By the hardship, the large monster wasn’t being dying, but Aronnax and his servant, a whaler came the captive of the large monster——nobody know it——a submarine called “Nautilus”.
  They stayed there not bad, but captain Nemo doesn’t let them leave, they need to keep secret. And ten months later, they run away, and tell everyone the truth.
  《海底两万里》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艇长是小说里一个居主要地位的人物.这个知识渊博的工程师,遇事头脑冷静,沉着而又机智.他不是关在书斋之中和温室里经不起风吹雨打的科学家,而是一个在反抗殖民主义斗争的烈火中成长起来的民族志士.他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凡尔纳借尼摩艇长之口谴责了殖民主义者在印度次大陆的野蛮的扩张行为.
  表面看来,尼摩艇长似乎是个与世隔绝的心如死灰的隐士,然而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炽热的感情,表明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着世界政治风云的科学战士.尼摩艇长所渴望的不是金钱和财富,而是人身的自由和幸福.他曾呐喊过:“在海中我不承认有什么主子,在海中我完全是自由的.”这是尼摩艇长的肺腑之言,如实地道出了他对殖民主义统治的强烈不满,反映了他对自由的追求.他把自由看得高于一切.为了自由他对肮脏的大陆连“一寸土地也不靠近”.他在大海下漫游着,生活着,他生活的一切必需品都取自于大海,他宁可把多年的用心研究的科学成果同他的身躯一起奉献和葬于大海,也不愿为野蛮的殖民统治者服务.凡尔纳塑造的尼摩艇长是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有着人文主义和民主思想的典型的人物形象.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代表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透过他的个性,可以看到处在上升阶段的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那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海底两万里》事件
  他们在印度洋的珠场和鲨鱼展开过搏斗,捕鲸手兰德手刃了一条凶恶的巨鲨;
  他们在红海里追捕过一条濒于绝种的儒艮,儒艮肉当晚就被端上了餐桌;
  他们在大西洋里和章鱼进行过血战,一名船员惨死;这些场面,都十分惊心动魄.
  此外,书中还描写了抹香鲸如何残杀长须鲸,“鹦鹉螺”号潜艇又是如何杀死成群的抹香鲸的,那情景也十分罕见.
  “鹦鹉螺”号也曾遇险,在珊瑚礁上搁过浅,受到过巴布亚土著的袭击,最可怕的是,在南极被厚厚的冰层困住,艇内缺氧,艇上的人几乎不能生还.但是,凭着潜艇的精良构造和艇长的超人智慧,种种险境,均被化解,终于完成了十一万公里的海底行程.
  《西游记》全书内容
  写作时代为明朝中期,当时社会经济虽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作者对此不合理的现象,透过故事提出批评.《西游记》共一百回,六十余万字.分回标目,每一回目以整齐对偶展现.故事叙述唐三藏与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白龙马,经过八十一次磨难,到西天取经的过程.
  内容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到七回)介绍孙悟空的神通广大;第二部分(八到十二回)叙三藏取经的缘由;第三部分(十三到一百回)是全书故事的主体,写悟空等降伏妖魔,最终到达西天取回真经.
  《西游记》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唐僧:小说里的唐僧是虚构的人物,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玄奘法师是有区别的.小说里的唐僧,俗姓陈,名祎(音译)小名江流,法号玄奘,号三藏,原为佛祖第二弟子金蝉子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化生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朝皇上选定,前往西天取经.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金蝉子投胎——旃檀功德佛】
  孙悟空:又名美猴王、孙行者、齐天大圣.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因迸裂,见风而成之明灵石猴.在花果山中,有一群猴子指着花果山的瀑布说了一声,有谁敢进去,为我们寻个按家之地,不伤身体者,我等拜它为王,石猴发现水帘洞,并借此机会将“石”隐去了.后历经八九载,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拜须菩提为师,习得七十二变化之本领.兵器为从东海龙王那抢来的“定海神针”金箍棒.此后,孙悟空大闹天宫,自封为齐天大圣,被如来佛祖压制于五行山下,无法行动.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观世音菩萨点拨,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三番两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孙悟空修得正果,加封斗战胜佛.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勇敢、忠诚,疾恶如仇、敢于反抗,在中国文化中已经成为机智与勇敢的化身.所以孙悟空很容易就会成为中国小男孩崇拜的偶像.(东胜神州傲来国花果山石猴——弼马温——齐天大圣——斗战胜佛)(72变)【金箍棒】
  猪八戒:又名猪刚鬣、猪悟能、猪烈刚,呆子.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因调戏嫦娥,被罚下人间.但错投了猪胎,长成了猪脸人身的形状.在高老庄抢占民女,后被孙悟空降伏.修得正果的封号为净坛使者.猪八戒的兵器是九齿钉钯.猪八戒只会三十六种变化.猪八戒这个形象是吴承恩塑造很成功的形象,它虽好吃懒做,却是孙悟空的左膀右臂.虽然自私,却讨人喜欢,对师傅也是很忠诚.【天蓬元帅(戏嫦娥)——净坛使者】(36变)【九齿钉钯】
  沙和尚:又名沙悟净、沙僧.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后观音菩萨收服,命沙和尚拜唐僧为师,保他去西天取经.因他最后拜唐僧为师,一路上任劳任怨,负责挑担.使用的兵器是降妖宝杖.书中又将沙和尚称为“沙僧”.取经后被封为金身罗汉.【卷帘大将(蟠桃会上打碎琉璃盏)——塘虱精——金身罗汉】【降妖宝杖】
  白龙马:任劳任怨.【龙王三太子(纵火烧了殿上玉帝的明珠,被贬蛇盘山)——八部天龙】
  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历经十四年寒暑,九九八十一磨难,与各路妖魔鬼怪进行搏斗,最后到达西天取回真经.其中最经典的故事有孙悟空大闹天宫、高老庄收八戒、八戒大战流沙河(借机收沙和尚)、三打白骨精、人参果、盘丝洞、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在与妖魔鬼怪进行斗争中刻画了师徒四人鲜明的个性,故事十分生动
  《名人传》主要内容
  1、《贝多芬传》:贝多芬出生于贫寒的家庭,父亲是歌剧演员,性格粗鲁,爱酗酒,母亲是个女仆.贝多芬本人相貌丑陋,童年和少年时代生活困苦,还经常受到父亲的打骂.贝多芬十一岁加入戏院乐队,十三岁当大风琴手.十七岁丧母,他独自一人承担着两个兄弟的教育的责任.
  1793年11月贝多芬离开了故乡波恩,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不久,痛苦叩响了他的生命之门,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响,听觉越来越衰退.起初,他独自一人守着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爱上了一位名叫朱丽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残疾(此时他已耳聋)以及朱丽埃塔的自私、虚荣,两年后她嫁给了一个伯爵.肉体与精神的双重折磨,都反映在他这一时期《幻想奏鸣曲》《克勒策奏鸣曲》等作品中.席卷欧洲的革命波及了维也纳,贝多芬的情绪开始高涨,这时的作品有《英雄交响曲》《热情奏鸣曲》.
  1806年5月贝多芬与布伦瑞克小姐订婚,爱情的美好产生了一系列伟大的作品.不幸的是,爱情又一次把他遗弃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结婚了.不过这时贝多芬正处于创作的极盛时期,对一切都无所顾虑.他受到了世人瞩目,与光荣接踵而来的是最悲惨的时期:经济困窘,亲朋好友一个个死亡离散,耳朵也已全聋,和人们的交流只能在纸上进行.面对生活苦难,似乎没有什么能使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创作风格扭转了维也纳当时轻浮的风气.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风雪交加的日子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
  2、《米开朗琪罗传》:该传记分上下编,上编“战斗”,下编“舍弃”和尾声“死”.1475年3月6日,米开朗琪罗出生于意大利卡森蒂诺的卡普雷赛,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他六岁时便死去,米开朗琪罗被寄养在一个石匠的妻子家里.十三岁时,他进入多梅尼科·吉兰达约的画室.据说由于他的成绩优秀,他的老师为之嫉妒.一年后他们分手了,米开朗琪罗转入另一所雕塑学校.不久,由于宗教信仰的冲突,他离开了那里.后来,他又先后到过威尼斯、罗马等名城,雕塑水平不断地得到了提高.
  1505年3月,米开朗琪罗被教皇尤利乌斯二世征召去替他造陵墓.不久,又让他去画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此后几年,他一直受着历任教皇的差遣,携带着痛苦去创作他并不满意的作品.1527年米开朗琪罗卷入了一场革命的漩涡,差一点丧命.革命结束后,教皇克雷芒又将他从隐避的地方找了出来,米开朗琪罗不得不重新为他所抗拒的人劳作.1537年9月克雷芒教皇驾崩,米开朗琪罗原以为从此能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了.但他刚到罗马,又被他新主人——保罗三世抓住了.似乎命运注定他只能在无休止的干涉中替别人干活.不仅如此他的爱情也不太理想.
  1564年2月12日,米开朗琪罗站了一整天来创作《哀悼基督》.14日他开始发烧,18日下午5时,这位杰出的雕塑家兼画家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3、《托尔斯泰传》:托尔斯泰两岁丧母,九岁丧父,青少年时代的托尔斯泰,不仅常为思想苦恼,还为自己丑陋的相貌感到绝望.
  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九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俄罗斯殖民地)准备当外交官.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受到卢梭、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影响.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1851年,托尔斯泰来到高加索,群山环抱的清明环境使他纷乱的大脑清醒过来.第二年,他创作出了《童年》、《少年》、《青年》和《一个地主的早晨》等优秀作品.俄土战争期间,托尔斯泰曾亲临战场,常常处于危险之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仍然写出了《塞瓦斯托波尔纪事》那样令人激赏的作品.这一时期的托尔斯泰是比较充实而快乐的.
  1851年4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其成名作:自传体小说《童年》(1855)、《少年》(1857),这些作品反映了他对贵族生活的批判态度,“道德自我修养”主张和擅长心理分析的特色.从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1856)之中可以看到他站在自由主义贵族立场主张自上而下改革而在白己庄园试验失败的过程.
  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这些观点反映在其短篇小说《琉森》(1857)之中,后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1861年,为考察欧洲教育,托尔斯泰再度出国,结识赫尔岑,听狄更斯演讲,会见普鲁东.他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这些思想鲜明地体现在其中篇小说《哥萨克》(1852~1862)之中.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幸福的家庭生活使他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创作出了震动19世纪整个小说界的巨著:《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但是,托尔斯泰是苦恼的:他本人拥有地位和财富,但他时常为自己的富裕的生活感到羞愧难安;他同情下层民众,又对他们缺乏信心.因此,他厌倦自己的生活,决心和自己的社会决裂,他又得不到人们的支持.在精神上,他一直是孤独的.八十二岁的时候,他选择了出走,并病死于一个小火车站上.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结果这件事被果戈理讽刺后写在《死魂灵》中)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63~1869年托尔斯泰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历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小说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主要探讨俄国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名人传》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点
  “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