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维特之烦恼书评.如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3:14:06
少年维特之烦恼书评.如题.

少年维特之烦恼书评.如题.
少年维特之烦恼书评.
如题.

少年维特之烦恼书评.如题.
不 只 是 爱 情
  来自: 马踢踢
  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评论
  记得在《青年报》的“说书人论坛”上看到过关于歌德和村上春树的“忧伤论”,其中有人这样讲述歌德的这本影响了多少国家多少代人的小书:“维特爱上了一个已经订婚的少女,最后不堪忍受思念之苦自杀身亡.”恩格斯也曾指出《少年维特的烦恼》“建立了一个最伟大的批判的功绩”.但是似乎更多的读者却宁愿遗忘维特疼痛的心脏,捡起他无关紧要的“蓝色背心”,将这本书重新还原为“一部平凡感伤的爱情小说”.可是,真的就只是这么简单吗?单单这么一个“爱情”,就能让这部小说风靡世界流传至今?怀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了那薄薄的纸页,走入了维特的世界……
  不可否认,爱情是《少年维特的烦恼》这本书的中心情节.作品的巨大价值和魅力主要来自于其中的爱情描写,来自于主人公维特富有社会意义的爱情以及他因为爱情而遭受的悲剧.
  维特离开了生活多年的城市,来到一个僻静的小镇.在这里,他爱上了当地侯爵的一个管事家的长女——绿蒂.这名女子从一开始就吸引住了维特整个儿的灵魂,使他对她再也无法忘怀.她成为了他的世界,他一切的幸福所在.
  维特是如此地在意绿蒂,即使只是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句言辞,黑夜于他也变得难熬.而他对绿蒂的感情又是那样的纯真、炙热、执著、专一和坚贞:“在这个世界上,只有爱才能使一个人变得不可缺少.”他的心中充满了青春的欢乐、爱情的幸福,充满了澎湃的激情,难以平静:“我快乐而又幸福,因此不能成为一位好小说家.”于是他 “强迫” 自己把一切详细地写在信里.在那些日子里,爱情就是维特生活的中心:“这世界要是没有爱情,它在我们心中还会有什么意义!这就如一盏没有亮光的走马灯!可是一当放进亮光去,白壁上便会映出五彩缤纷的图象,尽管仅只是些稍纵即逝的影子;但只要我们能像孩子似地为这种奇妙的现象所迷醉,它也足以造就咱们的幸福呵.”他完全地深陷于这种幸福之中:“日月星辰尽可以安安静静地升起又落下,我却再也分不清白天和黑夜.”同时,他也经受着感情中通常的煎熬:“不过我今天早上已起过誓不出去,只是仍时不时地跑到窗前,看太阳还有多高,是不是……”一个省略中包含了多少复杂的情绪!
  歌德是非常强调初恋对人的意义的,甚至在四十五年以后,他还说“初恋是唯一的恋爱”,因为她给人“恋爱的永恒性和无限性的概念”(《诗与真》).因此,他笔下的维特尽情享受着美妙爱情所带来的一切,不过同时也处在永远的不安中.
  维特的不安,源于他根本无望的追求所产生的忧虑与哀伤,源于阿尔伯特——绿蒂的未婚夫.当得知绿蒂已有所属之后,维特便不期而然地陷入了那场三人的恋爱纠葛.他的内心常常处于矛盾斗争之中.他也曾设法摆脱这种痛苦局面,可是外界社会令他更加痛苦难过.于是,他犹豫不决.“然而,……要是我知道往哪儿去的话,我早就走了!”另外,他的继续停留也因为绿蒂一直在努力地巧妙地维系着三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在绿蒂的内心里,同样也充满着矛盾.可以说在内心深处的感情倾向上,在精神上,她与维特更为靠近.但是最终基于对家庭,对幸福,对爱情的考虑,她选择了阿尔伯特.实际上,她不愿意失去他们中的任何一个,所以她会送给维特第一次见面时自己佩戴的蝴蝶结.“这些小小的礼品比那种灿烂夺目的礼物贵重一千倍”.他“无数次地吻着”它,只为那每一口气中能吸到的“对那为数不多的、一去不复返的日子用来充溢我身心的幸福的回忆”.因此,在绿蒂的目光中,维特能看到爱情.那令他觉得自己“对于自己也变得多么可贵了呵”,使他变得“多么崇拜自己”,“自从她爱我!”尽管在绿蒂提到阿尔伯特时,他心中还是会“颓唐得如一个丧失了所有荣誉与尊严的人,连手中自卫的宝剑也被夺去了.”不过,对阿尔伯特,维特自己也是非常矛盾的.他本来打算等情敌一回来便离开,却发现那是个“令你不能不产生好感的能干而和蔼的男子”.他“不能不对阿尔伯特怀着敬重”,甚至说他是“天底下最好的人”.于是,两个男人之间形成了一种“在世间,恐怕找不出比我们这种关系更可笑的了”的关系.维特也曾猜想这是绿蒂的调弄,因为“女士们都精于此道”.“她们有本事使两个崇拜者和睦相处”,因为这样的话,“好处总归是她们的”.但是他自己却往往又因这种关系而“感动得热泪盈眶”.
  不过他明白自己“在绿蒂身边的快乐反正是吹啦”.在阿尔伯特回来以后,维特的挣扎更加激烈了.绿蒂的那一点点安慰已远不能弥补他内心的痛苦,最终,他决定离开,逃离这种痛苦.“我必须走了!”“我必须走了.眼下她又在城里照护她的女友,而阿尔伯特……还有……我必须走了!”可心中却依然难以割舍,有着无限感慨.“唉,她会睡得很安稳,不会想到再也见不着我了.”“我曾多少次和她一起站在这儿,欣赏着同一幕壮丽的景色呵;然而现在……”终于,他不告而别,让自己投身于所厌恶的人群与公务中,强令自己“忍耐”!可是,离开后的维特仍在思念中煎熬,忍无可忍,又回到了绿蒂身边.这时,她与阿尔伯特已结婚,但他自己已陷入这毫无希望的爱情中无法自拔了.想到阿尔伯特对绿蒂的爱,他痛心欲绝.“我有时真不能理解,怎么还有另一个人能够爱她,可以爱她;要知道我爱她爱的如此专一,如此深沉,如此毫无保留,除她以外,我就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了解,什么也没有了啊!”这可怜的人儿已被内心的情感折磨得痛不欲生,甚至认为阿尔伯特“虽说也专心一意地爱着她,但这样的爱尽可以获得任何别的报偿啊!”“那颗时时在柔弱地颤动着的敏感的心”停留于孤独的多愁善感,最后在挣扎煎熬中选择了死亡.
  这样看来,爱情确实是维特自杀的重要诱因.然而并不能因此认为这只是一部个人的恋爱悲剧.在这场惨痛的恋爱悲剧后面,可以发现更深刻的原因.
  维特在发现爱情无望后,离开并赴公使馆供职.他“勉勉强强地”适应着那里的生活,忍耐着公使的“拖沓与多疑”,小市民们的“虚荣与无聊”.直到C伯爵的聚会,贵族们的势利与侮辱使他再也无法继续忍受下去了.但是,维特仍做了种种的努力.他希望从返乡、客居、投军或者浪游中寻找出路.可社会处处对他关起大门,将他抛弃.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又回到了绿蒂身边.孤苦无援的维特,只能将爱情作为唯一的精神支柱,将绿蒂作为唯一的精神寄托.
  回来以后,维特的境况却也没有好到哪里去.“正如自然界已转入秋天,我的心中和我的周围也已一派秋意.我的树叶即将枯黄,而邻近我的那些树木却在落叶了.”抚今思昔却满目凄凉:热恋女主人的帮工已被解雇,相互偎依的可爱儿童中的一个已死去,老牧师离开了人世,院子里的胡桃树也难逃砍伐的命运……这一切,似乎全都弃他而去.而对他来说,“最大最大的危险,就莫过于孤身独处了”.在痛苦万分,多次想到以自杀“一了百了”来摆脱困境的过程中,维特也在“心中川流不息”地作过“成千个计划和打算”——可望能在自杀之外找到另一条出路.可在冷酷无情的现实和他精神上的追求之间,矛盾是如此深刻巨大,令他在现实社会中看不到任何出路.虽然将爱情作为唯一支柱,但也爱愿难遂,无所慰藉.悲剧因素从爱情一开始便存在并发展着,一个个感情漩涡浪头,非把他推向自我毁灭不可.爱的欲望与厌世之念始终交织对立着.“人性找不到出路,此人就非死不可.”“在这混乱的、相互矛盾的力的迷津中,大自然也找不到出路,人就唯有一死.”维特在内心的矛盾与斗争中,不断产生危机感.“永恒的生命的舞台在我面前变成了永远张开血盆大口的深渊.”“再见!这不幸的生活,除了坟墓,我看不到有什么别的结局.”厌世之情愈演愈烈.帮工因为失恋而杀人,使维特受到很大刺激,但却救助无望.他痛苦得行将发狂,与生命搏斗,竭力挣扎,需求摆脱,依然无望!最后,他下定了死的决心.与绿蒂的最后相见,爱的渴求与死的渴求同时达到高峰.当绿蒂再也不回答他的呼唤,他走向了坟墓.
  维特的自杀,是他的爱,他的愁,他的苦,他的性格发展的必然.社会的不容与爱情的不得一同将他推向了死亡.一个才华横溢的青年,愤世嫉俗,不甘与贵族世界和鄙陋现实妥协,却最终被社会抛弃.无限的精神世界同社会的限制及束缚之间矛盾不可调和.这是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和苦闷.
  歌德写作此书时,正是德国发生“狂飙突进”运动的时候.作为此次运动的主要代表,他在书中深刻反映了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卢梭的“回返自然”和“天赋人权”,在书中似乎随处可见.维特正直、善良、热爱人生,对自然和一切接近自然的任何事物都崇拜敬仰.乡民的淳朴、儿童的天真、环境的秀美,在书中都有大段大段细腻真挚的描绘.他所以爱绿蒂,所以那么深刻执著,一往情深,也因为从绿蒂身上看到“自然”的化身:举止行事中少女可爱的自然本性,与自然接近和自然赐予的真实、质朴、纯洁与美好.他甚至反对人为地加以干涉.“今天我见了一个场面,只要照实写下来,便可成为世界最美的一首田园诗.然而诗也罢,场面也罢,田园牧歌也罢,统统有什么意义呢?难道我们亲身经历了自然现象还不够,还非得来一个依样画葫芦不可么?”在维特看来,爱情本身也为自然所赐,人生而有权去追求,去享受.“自然”简直成了他检验一切的标准:投身自然,赞颂自然,亲近自然的人,主张艺术皈依自然,推崇荷马和莪相,重视自然真诚的感情……这是对当时不自然社会的反抗.这本书,是时代的镜子,也是时代的沉思、时代的叹气和时代的哀泣.
  身为推崇哲学,理性思辨的德国人,歌德在书中多次通过一个哲学家的眼光来剖析生与死,人与自然,幸福与悲伤,恒久与变迁.同时,他也对爱情、自然,以及内心精神活动进行了细致深刻的描写.“初次相逢时的如痴如醉,天天造访时的身不由己,相对凝视时的目光交流,手脚相触时的血液沸腾,共览诗文时的心心相印,知人论世时的息息相通,无奈分离后的茫茫别绪,人事沧桑前的万千感慨,进退两难时的心慌意乱,朝思暮想时的缱绻浓情,爱愿难遂时的梦魂萦绕,决心辞世时的回肠九转……,这一切都描绘的那样真切自然,那样细腻入微,那样缠绵悱恻,那样刻骨镂心!热情奔放时犹如滔滔春水,一泻千里;凄婉哀怨时有如飒飒秋风,如泣如诉.”林亚光先生的这段总结,实为全面贴切.
  作为作品主要特色的心理刻画,突出表现在了书信体的形式上.第一人称的书信体,让主人公面对面地向读者述说自己的遭遇与感受,倾吐自己的情感.一件件本看来平淡无奇的事情,因为主人公主观情感的附加而真切感人,娓娓动听.时而叙事,时而绘景,时而抒情,有时甚至是自我思想的激烈挣扎斗争,在读者眼前展开了一个复杂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这部内心独白式书信体小说,是维特的内心世界剖白史.这种形式下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致表现,也使得书信体成为后来作家爱用的写作形式之一.同时,编者在书信的基础上还加了引言、按语,插入注释,在一些形式层面上作了巧妙安排.比如第二编的书信间隔时间长了,可以看出维特生活的不安定与痛苦加深.每处安排,自有其理于中.
  这本书以歌德青年时代整个生活、爱情和感受的力成为基础,因而有了强大的生命力.第一编可以说是他的亲身经历,而第二编则源于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他大学同学耶路撒冷的自杀.同时,这些当时的生活也因为这种作品而流传并具有了永久的魅力.
  由此可见,令维特痛苦忧伤的,不只是爱情;是维特走向死亡的,不只是爱情;让这本小书两年间在德国印刷了十六次的,不只是爱情;让这作品成为德国文学中头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不只是爱情;经过多少年依然能引起读者内心共鸣的,不只是爱情.正如歌德自己说的那样:“幸运遭到阻挠,活动受到限制,愿望得不到满足,这些都不是某个特殊时代的、而是每个人都碰得着的不幸事件.假如一个人在他的生平不经过觉得《维特》就是为他自己写的那么一个阶段,那倒很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