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县的地理地貌概况,主要是山系概况.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09:08:15
攸县的地理地貌概况,主要是山系概况.

攸县的地理地貌概况,主要是山系概况.
攸县的地理地貌概况,主要是山系概况.

攸县的地理地貌概况,主要是山系概况.
攸水、沙河是攸县两条主要河流.攸水、沙河以网岭为脊背向南、北分流,构成了攸县“东西多山,南北开口,中为丘陵”向东略斜的“申”字形势.
攸县北以长沙、湘潭为门户、南以粤、桂为通衢,东为通赣、浙之枢纽,西为往衡、黔之捷径,因有“潭之门户、衡之径庭”之说.唐苏师道在《司空山记》说,攸县“当南岳之东隅,连云阳之福地,振潇湘之胜境,作郡邑之崇丘”.概括了攸县地域的形胜.
攸县地貌总的特征,中部“萝卜头”状为冈地平原,由岗地平原中部地带呈阶梯状分别延向东西两面褶皱断裂区为山地.东部地势自东向西,由高山向低山向丘陵递降;西部地势自西向东由中低山向丘陵、岗地递降.构成东西两边群山环抱,丘陵相嵌,中部地势低的形状.县内最高山是东部鸾山、银坑和茶陵县相邻的太和仙,海拔1404.9米;最低处是中部一带鸭塘铺的桐坝村,海拔仅69米.
以地壳构造变动强烈程度、性质、形迹的组合规律,可分为三个构造区:
东部为强烈褶皱断裂隆起区.从东部柏市泉康村的婆婆岩和泉塘山村的耙齿岭——老漕的洞子前、桃源的兔子坪——鸾山银坑交界的太和仙隆起带和黄丰桥地区扫帚状隆起带(即以广寒寨大、小寨为扫把,雷打石、甑皮岭——牛皮湖——金城山为帚)看,由于褶皱紧闭,隆带地区形成崇山峻岭;而断裂的发育,促使山势更加陡峭,切断山势的连绵,形成了攸县群山峻岭,山峰突兀的独特景观.
中部为断陷盆地区.在县境中部,以大同桥、新市为中心,东以山关——酒埠江——廖公铺——巨田一带为界;西以皇图岭新和周家屋——坪阳庙龙泉——槚山株形——大同桥黄沙桥——石羊塘八合冲——桃水一带为界;南至北70公里,东到西20公里,这一“萝卜头”状区域为狭长断陷盆地.
西部为断裂、褶皱区.西部之东,为断陷盆地截断,西部之西、南、北三面地壳以褶皱为主,断裂层次.
攸县的山,险而奇,攸县的水,清而丽,群山环绕,众水交错,形成了县境的南国景色.宋代太学博士彭天益答宋徽宗的“鸾山配凤岭,金水绕银坑”可谓攸邑山水之美谈.
山峰挺拔
攸县的山脉是罗霄山中段武功山西南端余脉的延伸,县内东部、东北部、东南部与西部山脉均起源于与江西莲花、湖南茶陵交界的太阳山.县域边境山脉绵延,东北主要有欧公山、泉塘山、封侯山、武功山、柑子山、太阳山、大鸟山、霹雳岭、压花岭、一路岭;北部主要有太平山、甘棠山;西部有严仙岭、明月岭、凤凰岭.
边境山脉向县境内延伸,形成天子山、高厚岭、东岳山、司空山等余脉.由于地质褶皱原因,在群山起伏的山地中,涌现不少挺拔的山峰,构成攸县山区的雄伟气象.
攸县山地面积859.2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32.25%,海拔在300~1404.9米之间.县内山峰海拔800米以上者有113座,其中1000米以上者26座,主要分布在县境东部、东北部、东南部和西部.如与江西莲花交界的婆婆岩、大坳上、罗霄岭、兔子岭;与湖南茶陵交界的茅湖里、大和仙、阎王壁、杨柳仙;与江西萍乡交界长岭、广寒寨等山脉海拔都在千米以上.其中与茶陵交界的大和仙海拔1404.9米,为全县最高峰;其次是与江西莲花交界的兔子坪,海拔1217.4米.
从边境延伸至县境内地的山脉,最高的是兰村、鸾山、漕泊交界的小坞仙,峰高海拔932米.黄丰桥与柏市、漕泊交界的金城山海拔909米,其他如酒埠江的峻高咀、紫云峰、柏市温水的大井头、天子山以及司空山的茅庵,山高都在海拔800米以上.此外还有众多挺拔的无名山岭,杂在诸大山峰之中.
由于山峰突兀,形状各有不同,于是便有了形形色色不同的山峰、岭的名字.依山形取名的如凤岭、鸾山、鹤岭、大鸟山、丫尖山、马鞍山、马头岭等.以人名代山名的如:欧公山、司空山、严仙岭、大川山、圣寿山等.依山有某一特产名如:甘棠山、梓木岭、白石岭等.以某一传奇故事代山名如:灵龟峰、紫麟峰、大虎岭等.
每一座山峰几乎都有一个传奇故事,构成攸县山峰神奇的色彩.择县内著名山、峰、岭、寨分述于后:
欧公山在距县城70公里的柏市镇东北的泉康村,是攸县与江西萍乡、莲花县的交界点.峰峦耸拔,其中婆婆岩海拔1161米,大坳上1134米.为何称欧公山?相传明朝初年,山内盘踞一股土匪,烧杀抢劫,无恶不作,当地人民叫苦不绝.之后,有武士欧阳伟等,决心为民除害,一举铲除这股作恶作祸的盗匪.人们为纪念欧阳伟除暴安民功德,将此山命名为“欧公山”,欧公山属武功山西南余脉,县志载:“县龙于此起祖”.历铁炉坑、五马回湖、太平山和甘棠山分脉,重岩邃谷,绵亘近30公里.
甘棠山以生长甘棠树而名.今称广寒寨.在县城东北50公里的黄丰桥镇北境广寒坪村.寨有大、小寨之分.大寨为主峰,海拔1088.5米,小寨822米,古称“双峰插天”.广寒寨为“分龙之所”,出寨东诸水,皆流入攸水汇入洣江;出寨西北诸水循梓木岭西北行,至皇图岭汇入北江,至醴陵铁河口合渌水.
梓木岭因产梓木因而名.距县城55公里的山关与黄丰桥镇交界山.在广寒寨之腰,岭北为攸北乡,逾岭上下各5公里,为攸东北乡往来必经要地.先是险峻难行,附近居民凿石开路,过者称便,今有公路通过.
排山亦称牌山,因山如牌绵延5公里而名.在距县100华里湖南坳乡东部,与黄丰桥镇南部广志村接邻.
牵牛岭山势横亘,似人牵牛而过.为湖南坳乡沙洲里村与酒埠江镇东塘村接界山.山中竹林茂盛,绵延10公里与排山竹林相接,是湘东竹林产地之一.
太阳山在距县城65公里的殷江,与江西莲花县接界,是武功山西南余脉在此向南北延伸的主轴,因山高似与太阳相接而名.在太阳山,无论何时何处,太阳都与山峰相吻.其中金子岭,如“金”字形,高耸入云,山麓有石涛岩,民国二十一年(1932)至二十七年(1938)是湘赣苏区游击队活动中心.
鸾山在距县城50公里的鸾山镇,形如鸾舞,故名.“鸾峰迭翠”为古《攸江十景》之一.
小坞仙在距县城60公里的兰村满江与鸾山镇交界处,清余解《小坞山》诗说:“梯径藤蔓牵,飞空云雾倒,四望青朦朦,石涛隐相照……寥寥千载迹,石径几人扫?”
香山因山高风急有清香而名.距县城40公里的下田与鸾山镇接界处.上有香山寺,禅门对联云:“佛殿有法风自扫;禅门无锁月常观.”又有彭祖庙,以山高喻寿高.洪特书在《晓登香山》诗中说:“却顾所来径,云海碧重重,坐久清香生,缥缈来晚风.”
大鸟山在距县城50公里的东江乡,即今鸾山与银坑以及茶陵县交界处,其中大和仙为最高峰.山顶有凤仙祠,为唐时邑人淮东提举彭某归后所立.前志载:“唐,彭提举官淮东,有神名凤仙,最显.归,立祠山巅祀之.”因有大鸟来翔集,故名.
慈峰山在县东乡的酒埠江镇.清初祖辉禅师开址,法孙问山雨波禅师建寺于山巅,以大禅宗风.
飞龙山在县东乡黄丰桥镇东岳山村,毗连兰村燕山,群山起伏,如龙,欲飞,故名.最高峰中段牛皮湖,海拔545米,龙头岭上高峰579米,龙尾山基峰347米.地势险峻,可通往柏市、兰村乃至江西萍乡等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萍乡人龚祝台与黄丰桥本地人贺祖乐发动组织哥老会成员百余人,占飞龙山为寨,响应革命党人组织的萍、浏、醴武装起义.
司空山旧名麒麟山,因山形状麒麒蹲伏而得名,在距县城20公里的莲塘坳乡月龙、阳升观村.南朝官居司空的张巴玉曾在此山修道白日升天,故改名司空山.司空山属武功山南向余脉,层峦叠嶂,醴泉清冽,周围有36峰、18溪、13涧,最高峰茅庵,海拔791米.司空山面积5.2平方公里,奇峰异景驻于其间,中有南溪自东向西回环流出,拐了18个大弯,俗称18个“鱼栏闩”,两侧山峰,有的肃然壁立,有的高耸入云,有的双臂怀抱,有的势若奔腾.山上竹木葱茏,鸟语花香.主峰前有龙潭,清澈如镜,泉喷似珠;侧有凤涧,相传梁天监年间,常有凤鸣于此;下有石坑,为炼丹池;阳升观在其东麓.最为壮观,宋太学博士彭天益曾游此,作诗赞曰:“历历仙家遗旧迹,清奇端不让蓬莱.”清陈廷遂在《望阳升观诸山》诗中说:“怅望仙山何处是,白天云际耸蓬莱.寻常一路从头问,三十六峰当面来.流水浮花归洞口,清风随客上天台,松间若见卢琼在,不惜殷勤送酒杯.”
司空山的建筑,据同治《攸县志》载,有15观、16庵、12亭馆、12石室、2书院,还有胜迹洗药池、司空故宅等.现为道教胜地.
圣寿山在距县城50公里的黄丰桥乌井村,原名乌金山,盛产煤,后五代楚王马殷赐今名.
紫云山在距县城东北60公里的高枧,旁有灵龟岩,岩内有水一泓,内藏二白龟,每出时,常见紫云浮其上,因名紫云山.灵龟寺在其前.
泰华山在皇图岭镇长华村,距县城60公里.清初,邑贡生刘玢《重游泰华山记》称泰华山:“支分甘棠,地接萍醴,横亘三邑,特出众山之表,周围十数里,左有天平寺、苦麦庵,右有玉泉庵、金华观,皆在其麓.东西两径,石路盘桓,古松交荫,一步一级,且上且望,所历愈高,所望益远……”
凤凰山常有凤凰翔于其上而名.在县城西北60公里的槚山乡、丫江桥镇西境,地处衡山、株洲(县)边界,与明月山、严仙岭成为县西北部自然屏障.明末,镇将黄朝宣屯兵山上.
严仙山因太小严真人修道成仙而名.在丫江桥镇严湖村,北与明月山对峙,西南连接凤凰山,三峰如螺.
明月山县城西北45公里的丫江桥镇的高峰村,与醴陵、株洲交界.主峰海拔860米,以峰峦高耸,“月出光耀先见”得名.面积6.4平方公里,左与观音、严仙二山相望;右为延绵起伏丘陵.峰脊“石圆如月”,山腰为林带,地质属花岗岩区、蕴藏铀矿,现少量开采.
明月山地势险要.太平天囯西王萧朝贵率起义军由此北进;民国七年(1918),护法军刘建藩率兵经此追击张敬尧军阀的东路北兵;民国十六年(1927)革命者在这里发动了著名的“攸北暴动”.
大川山因唐时大川禅师结茅而居得名.在县城北50公里的皇图岭镇阴泉村.旧志载,唐广德(763—764)年间,闽僧良桔入山,建慈云寺以居.《五灯会元》载,石头希迁法嗣有潭州大川禅师,住大川山.日本国绘制的《唐五代湖南地方禅宗地图》也有“大川山”名,在攸县位置.疑僧良桔即大川禅师.
五峰山山有五峰.在县南陲渌田镇东部五丰村,处于攸县、安仁和茶陵三县交界处.峰顶雷公山,海拔622.8米,山腰一庵,名曰“碧云”,已废.
丫尖山在距县城南20公里的渌田乡.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茶陵陈名骐,籍界侵占,邑庠生蔡上桂诉于官.知县陈溥,会同州牧朱勘测,山属攸管,攸县人周廷伸建玉壶寺其上.有碑.县人蔡来仪作《丫尖峰记》称:“丫尖峰亚于五峰,忽起层峦,故以峰名.”丫尖山四面耸峭如壁,其势孤高,雄踞于渌田东北.
马鞍山在县城西10公里鸭塘铺乡南境,下临洣水,界连衡东,形如马鞍而名.山顶海拔175.2米,红色土壤.清嘉庆丙子(1816)知县赵勷于山脊马鞍中部建“凌云”石塔,直指蓝天,登塔远眺,攸衡边境风光尽收眼底.
杨柳山在莲塘坳东部的巨西村,属武功山南向余脉,界连茶陵,毗邻凉江阎王壁,山势自北而南,坡度76°,砂页岩,黄棕土壤,上多灌木,下为林带,最高峰为杨柳仙顶,海拔1017米.山顶原有一庵,早毁.
金锋山在县城北40公里坪阳庙乡坪前、坪双村交界处,海拔250米.“金峰夕照”是坪阳庙(沙村)八景之一.
云泉山在县城东北50公里的河田,山北为醴陵,山南则为攸县.北江自萍乡市西部三尖峰流入攸县境,过长桥,绕麻城,至潇田与鹏江相会合,绕云泉山,入醴陵南.云泉山有北江、鹏江锁钥之称.刘祖穆在《云泉山记》称其“云光出岫,泉声在溪,新篁古松,回青转绿于旎旖潺溪中”,山于是以“云泉”名.该山“上则石壁凌峥,矗矗嶷嶷,古刹踞翠微间,岚霏烟霞,时呈异状”.登山可东望紫云峰,广寒寨诸山.
灵龟峰古称保障峰,在县城东郊1.5公里处,孤峰耸峙,其山如龟出穴,踞水上游,因名.县人于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常踏青登高于此.峰脊有灵龟峰寺,内奉镇武大帝,观音大士,寺周古树参天,青翠葱茏,古籍誉此为“梅城第一峰”、“攸邑亘古胜迹”.峰下,洣水西流;对岸,白茅洲风光旖旎.前人到此多有题咏,均存县志.“最是桃花春涨好,惊涛吹作雪山来.”每当“春水方生”之时,于此正好观涛,清康熙时知县陈溥在《南云八景》诗中,将《龟峰观涛》列入八景首篇.
紫麟峰亦名麒麟山,在距县30公里平分田.相传,汉晋间,葛苏二仙跨紫麟入山修炼,后人每见紫麟在山中游食而名.赵永言诗云:“紫麟瑞蔼春风暖,白虎丹成夜月明.”
石龙峰在距县城15公里的莲塘坳乡月龙村,为司空山36峰之一,山顶有石蜿蜒如龙,故名.
鹤岭在县城东20公里的银坑,为司空山36峰之一,时有白鹤回翔于上,故名.宋彭天益曾隐居于此.
凤岭岭形如风.在县城东北,柏市镇凤塔村,上有分水坳与江西莲花为界.元元贞初年(1295),县人谭渊建凤山书院于其下,攸州教授陈康祖有记.“凤岭朝霞”为“攸江十景”之一.
油铛岭亦油婆坳,在县城北40公里的湖南坳乡.上有聚仙台,可坐4人,相传群仙聚此,台上有池,泉水不竭,清甜可口.
马头岭形似马头.在县城北35公里的网岭镇荷叶塘村.北宋时,县令陈勃从江西迁攸县始居地.
脑头岭形如脑头.在上云桥镇老头岭村.
圆湖岭在网岭镇宏市村.民国前期,在此创办私立圆湖小学.
紫鹤岭在新市镇回龙村,峰高132米.
白石岭因岩石白而名.在渌田镇丫尖峰西北,山多怪石,有似牛马形者,有似龟鳖形者.
芙蓉寨在县城东南15公里的中江.寨上曾有异人钟洞云者结庵而居,以佛教聚徒,数百里外有来朝拜者.又东5公里,有铁钉岩,与茶陵接界,为军事要地,皆前代居民保聚处.
凤凰山寨在凤凰山顶,明崇祯(1628—1644)年间,县人刘荒保据山防守,癸未(1643),张献忠率农民军破攸,荒保弃寨而走.湖南抗清主帅何腾蛟召黄朝宣入凤凰山.屯营抗清.清顺治丁亥(1647)三月,清兵至攸,黄朝宣投降被杀,余部倚山固守,三年后被清兵荡平.
广寒寨以寨高耸入广寒宫而名.在甘棠山下.寨广数里,居民环聚,元时避兵于此.民国三十八年,国民党军残部邓戈据此对抗解放军.
因地壳隆起褶皱而形成,攸县岩洞多属于石灰岩层,著名的有:
天蓬岩因有天蓬真人和石室禅师入住修炼而名.在广寒寨山下,洞壑深邃,中有龙潭,水泉不竭,明时蔡槐庭读书于山寺.
献花岩在漕泊.相传严仙会众仙于此,白鹿衔花来献,故名.明鸿胪寺丞刘习灌有诗.
甘棠岩在湖南坳乡下龙村茅陂.山势如狮,岩如狮口,洞内宽阔,可容数百人.一石伸出如舌,舌旁有两孔,上小下大,深不可测,有泉涌出,冬温夏凉.岩内建甘棠观,祖师殿座落狮舌上.
灵龟岩在紫云山.岩内可容数百人.岩内水池藏二白龟.七星岩在严仙岭,为严仙修炼处,上有丹井,水泉不竭.岩壁有诗,为严仙作.
钟鼓岩在酒埠江镇暮塘,距县城30公里.接壤宝相寺.岩空阔10余丈,光照深处,石壁泉流,日照金色,左壁有水池.岩前有两山,形如钟鼓,故名.又高枧天台山梦仙庵前,亦有钟鼓岩.
隐真岩又名显真岩.在宝相寺右.今新市镇平江村.
禹门洞在距县城东北70公里的柏市镇富头冲,漕泊水伏流至此,一见又伏,流出处为罗浮江(即攸水上游).
金仙洞在漕泊献花岩下,内有奇像如佛.漕溪水伏流洞内,经15华里至禹门洞始见.
海棠洞在漕泊,道士朱玉琢修炼处,因洞前春秋海棠花盛开故名.
桃源洞在鸾山镇桃源.内有石池、石床、石马;前有古塔,为游览胜地.
皮佳洞在鸾山镇皮佳村,又名水源洞.宋隐士皮文通卜居洞侧,遗诗犹在.明《一统志》云:“中有湫,世传卢真人得.”
白龙洞在漕泊,洞内分上、中、下三层,宽大幽深,洞中有洞,洞内钟乳石千姿百态.
攸县,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演绎着许多历史传说,仁人志士们用这些历史传说,也为地名打上了历史的烙印.

攸县位于湘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东临江西萍乡、莲花,南通粤广,西屏衡岳,北达株洲、长沙,素有“沿海的内地,内陆的前沿”之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地势由东西二侧向中部倾斜,东西环山,中部低平开阔向南北敞开,海拔界于69m至1404.9m之间,形成山丘岗平地貌。主要成土母岩有板页岩、砂岩、页岩、紫砂页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5种。 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摇洲不摇。 ...

全部展开

攸县位于湘东南部,罗霄山脉中段,东临江西萍乡、莲花,南通粤广,西屏衡岳,北达株洲、长沙,素有“沿海的内地,内陆的前沿”之称,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地势由东西二侧向中部倾斜,东西环山,中部低平开阔向南北敞开,海拔界于69m至1404.9m之间,形成山丘岗平地貌。主要成土母岩有板页岩、砂岩、页岩、紫砂页岩和第四纪红色粘土5种。 灵龟峰,峰上生枫,风吹枫动峰不动;白茅洲,洲畔停舟,水推舟摇洲不摇。 境内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土壤肥沃,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绿阔叶林带,年平均气温17.8℃,无霜期292天,年降水量1410mm左右。 攸县境内矿藏丰富,物产富集。已探明煤、铁、锰、钨、铀、铜、金石膏、大理石等矿藏资源20余种,尤以煤炭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煤炭储量达三亿吨,是全国重点产煤县。植物物种资源非常丰富,共有木本植物78科210属436种,其中乔木273种、灌木139种,草本植物24种,国家保护植物20多种。 攸水、沙河是攸县两条主要河流。攸水、沙河以网岭为脊背向南、北分流,构成了攸县“东西多山,南北开口,中为丘陵”向东略斜的“申”字形势。 攸县北以长沙、湘潭为门户、南以粤、桂为通衢,东为通赣、浙之枢纽,西为往衡、黔之捷径,因有“潭之门户、衡之径庭”之说。唐苏师道在《司空山记》说,攸县“当南岳之东隅,连云阳之福地,振潇湘之胜境,作郡邑之崇丘”。概括了攸县地域的形胜。 攸县地貌总的特征,中部“萝卜头”状为冈地平原,由岗地平原中部地带呈阶梯状分别延向东西两面褶皱断裂区为山地。东部地势自东向西,由高山向低山向丘陵递降;西部地势自西向东由中低山向丘陵、岗地递降。构成东西两边群山环抱,丘陵相嵌,中部地势低的形状。县内最高山是东部鸾山、银坑和茶陵县相邻的太和仙,海拔1404.9米;最低处是中部一带鸭塘铺的桐坝村,海拔仅69米。 以地壳构造变动强烈程度、性质、形迹的组合规律,可分为三个构造区: 东部为强烈褶皱断裂隆起区。从东部柏市泉康村的婆婆岩和泉塘山村的耙齿岭——老漕的洞子前、桃源的兔子坪——鸾山银坑交界的太和仙隆起带和黄丰桥地区扫帚状隆起带(即以广寒寨大、小寨为扫把,雷打石、甑皮岭——牛皮湖——金城山为帚)看,由于褶皱紧闭,隆带地区形成崇山峻岭;而断裂的发育,促使山势更加陡峭,切断山势的连绵,形成了攸县群山峻岭,山峰突兀的独特景观。 中部为断陷盆地区。在县境中部,以大同桥、新市为中心,东以山关——酒埠江——廖公铺——巨田一带为界;西以皇图岭新和周家屋——坪阳庙龙泉——槚山株形——大同桥黄沙桥——石羊塘八合冲——桃水一带为界;南至北70公里,东到西20公里,这一“萝卜头”状区域为狭长断陷盆地。 西部为断裂、褶皱区。西部之东,为断陷盆地截断,西部之西、南、北三面地壳以褶皱为主,断裂层次。 攸县的山,险而奇,攸县的水,清而丽,群山环绕,众水交错,形成了县境的南国景色。宋代太学博士彭天益答宋徽宗的“鸾山配凤岭,金水绕银坑”可谓攸邑山水之美谈。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