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22:45:12
探究:如何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探究:如何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探究:如何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探究:如何提高初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过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法与吸收能力.现在,“教会学生学习”已经成为教学理论界的共识,正如培根所说:关于方法的知识,是世界上最宝贵的知识.我国也有这样一句老话:“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笔者自去年接手初一语文教学以来,在新课标的指引下,积极探索新编语文教材的教法、学法,在阅读教学方面略有收获.现就初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学习方法探讨如下:
一、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
  三分文章七分读,涵咏工夫兴味长.一篇范文,只有反复诵读,涵咏其中,才能得其妙处.记忆文章靠读,领会文章靠读,鉴赏文章靠读,写作文章也靠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说的道理是很明白的.另外,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也主要是靠读,而不是靠参考书,那么,把这种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是义不容辞的.对于由小学升入初中的初一学生来说,所学课文篇幅加长、内容加深、难度加大,都毋庸置疑地影响了阅读的速度与质量.这时,快速默读只能粗略提取信息;而朗读,视之于眼,诵之于口,闻之于耳,形成于脑,整个过程调动了诸多因素,对课文的体会、理解、记忆会更有利.由此看来,朗读不仅不会耽误时间,反而会提高阅读的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接下来指导学生初读:采取自由朗读的形式,力求准确、流利、有感情,将课文中出现的生字与成语圈画出来.能够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学生初读课文之后,在老师的引导下整理好字词,当堂消化并吸收.“白驹过隙”、“不折不扣”等成语就这样被学生积累下来.
我的教学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朗读,使朗读成为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主旋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从朗读中整体感知课文,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二、把质疑当作阅读教学的“敲门砖”
  明代学者陈献章说过“学贵有疑”.“疑”之所以可贵,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有所提高.
  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文眼”入手,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使阅读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笔者在进行《伤仲永》的阅读教学中首先质疑: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后回答:“伤”是“哀伤、叹息”.我又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生答:一个神童因“不受之人”最终“泯然众人”.
新课标要求我们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我们不妨教会学生运用求异质疑法、发散质疑法、添加质疑法等质疑的方法,摆出自己在钻研课文中所发现的问题.接下来我鼓励学生质疑,可以从文章的每一个段落中挖掘问题,也可以从文章的整体结构和思想内涵上挖掘问题.质疑是学生主动探究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基础.鼓励学生质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预留较多的时间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允许学生在回答中出现错误,也允许学生改正错误或保留自己的意见,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提出的问题真可谓五花八门,经过筛选,我发现以下问题颇有分量:
  对于学生的质疑,无论是课始预习性质疑、课中探究性质疑,还是课尾延伸性质疑,教师的态度都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其中,第1问“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被学生回答为“三个阶段”时,我顺势问道:“这三个阶段是平均用笔吗?”有学生答道:“不是平均用笔,而是有详有略.”这时,我提醒大家“有没有疑问要解决”,马上有学生质疑道:“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之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第一个阶段──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我让其他学生思考并回答这个问题.经过几个学生的精彩发言后,我总结道: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由此可见,古人早已懂得作文之法──详略得当.作为今人的我们,更应注意写作文时要巧妙地取舍材料.
  当学生质疑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后,我来了个总结性的发言:由此看来,人的成长,关键在后天接受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像方仲永这样天赋高的神童,不学习,最终也变成了普通人一样.我们这样的普通人,就更要努力学习,不然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办不到.老师赠送你们一条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希望你们珍惜读书机会,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后,我又结合课堂质疑的效果布置了作业:你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即“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假如你认为自己很聪明的话,读了文章后,有什么感受和启发?假如你认为自己还有点笨,读了文章后,又有什么感受和启发?请写一篇随笔.(500字)
三、用创新搭建阅读教学的“领奖台”
  江泽民主席不止一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阅读教学中,我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多向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因此,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指导学生,就成了问题的关键.在阅读课文后,我常常让学生结合所读的内容,陈述自己的思想感受,说说自己对课文中人物和事件的态度.通过讨论,让学生同中求异,异中求同.从而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新编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给我们提供了引导学生展开求异思维的好机会.
  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我们不要求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千篇一律.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主题的理解可以各抒己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了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我总是对教参给予的只有唯一答案的内容不讲或少讲,而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针对课文的特点,设计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题目,让学生能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水平,获得运用这种学习方法的乐趣.总之,阅读教学是开发创造力培养的广阔天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乐于创新,用创新搭建阅读教学的“领奖台”,收获阅读的累累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