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一篇以“惠安女的意蕴”为主题的议论文.篇幅1500左右~在下感激不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1:14:34
我要一篇以“惠安女的意蕴”为主题的议论文.篇幅1500左右~在下感激不尽!

我要一篇以“惠安女的意蕴”为主题的议论文.篇幅1500左右~在下感激不尽!
我要一篇以“惠安女的意蕴”为主题的议论文.篇幅1500左右~在下感激不尽!

我要一篇以“惠安女的意蕴”为主题的议论文.篇幅1500左右~在下感激不尽!
惠安女的基本介绍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县惠东半岛海边的一个特殊的族群,她们以奇特的服饰,奇异的婚俗闻名海内外.惠安女,从狭义上来说其实是惠东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东部崇武镇郊和山霞、净峰、小岞三乡,是地地道的汉族.据当地人说,几百年前,她们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边生活为防风而佩带花色头巾和橙黄色的斗笠,花巾上还有编织的小花和五颜六色的小巧饰物;上身穿着紧窄短小的衣服,露出下肚;下身穿着特别宽松肥大的裤子,腰带是扎在肚脐下面.如今不论是在莆田繁华的街头,东山迷人的海岛,还是在漳浦喧闹的集市上,常常可以看到她们装束奇特的身影.有人说她们是少数民族,有人说她们是汉族.这一带的7个乡村总共只有几万人,虽然她们只是惠安县人口的一小部分,却引起了海内外许多学者的广泛的关注.她们的形象随着文学艺术家们的摄影镜头、诗歌和音乐走上了银幕,书刊、报纸和五线谱,一直从中国走向了世界.[编辑本段]惠安女的特殊服饰 惠安女服饰的历史演变 仔细观察,人们会发现惠安女服饰的色彩与样式和中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服装,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们戴上斗笠,有点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们短小的上衣,特别像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服饰.惠安女喜欢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裤子,从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装几乎是一样的.逢年过节妇女们都梳蝴蝶型的发式,因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图腾,那么惠安女和古代百越族有什么关系呢?人们众说纷纭.确实是有人这样说,这种根据主要是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在这个地区从1951之后的十几年间,发现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迹,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山乍村的山上也曾发现一处所谓的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些东西据考古分析,在两千多年前,在福建这里生活着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闽越人.惠安女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其形成、发展过程一直是中外人类学、民俗学专家关注的课题.其来源有种种传说,目前尚无定论.据史料记载,清代中后期,惠东妇女上穿黑色或紫色长袖挖襟衫,下穿黑色大折裤.衣长、胸、腰背宽阔,下沿稍呈弧形外展,与清代流行的“大夫衫”(长式挖襟衫)类似.不同的是袖口偏窄,袖子接长,故名“接袖衫”又名“卷袖衫”接袖的用意十分有趣,为的是让新娘入洞房时提起长袖以遮掩一脸羞红;过了3日,才在长袖一半处翻卷逢住固定.到了清末“接袖衫”各部分略为收缩,衣沿弧度加长,臂围宽度加阔并向外弯展,腰围处的中式纽攀减少,两个连在一起,袖口绕蓝布边.领围上刺绣图案由简变繁,领根下方形色布改为三角形.胸、背中线两侧缀做两块方形黑色、深褐色绸布,其四边各镶接一块三色形色布,改称“缀做衫”.裤子为“大折裤”又名“大筒裤”,俗称“汉装裤”.裤一般用黑色布,也有用蓝色的.裤脚宽约1.2尺,裤头约2尺,缝一道5寸的蓝色布边.其样式从清代中后期至今没有多大变化,惟质料由旧时用粗布,今天改为通用黑绸布.惠东女服饰,历来重视腰以上部分,特别以头饰最为突出,花样繁多,不同场合、不同年龄的头饰有明显区别.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纪20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宽大,衣摆长至膝盖,腰间系条百褶裙,这种服装在古代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当时的裤管就很宽大,和现在的裤样相似,中国各地农村的男女都穿这种汉族人常穿的裤子,那时妇女的头上没有戴斗笠和头巾,戴的是这种重达10多公斤的头饰.出门时蒙上黑纱的,是新婚和没有生育的妇女,为了躲避见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这种黑纱只有睡觉的时候才摘下来,甚至在夫妻睡觉关灯时,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没有认出对方是自己的妻子.到了20世纪40年代、民国时期,惠安女服饰的风格有一次大的变化.原来过膝的上衣下摆,逐渐缩短到臂部,但是还没有短到露出肚脐.这时妇女的头饰已变成用黑布包头,不戴花头巾,也不戴斗笠.惠安女的服饰有了更明显的变化,那是在1949年之后,她们的上衣越裁越短.这是谁发明创造的呢?据说这种变化来自1958年的大跃进.当时全县青壮年妇女集中起来修建鸟坛水库.正是在艰苦的劳动中,为了遮风挡雨,惠安的妇女不得不学习其它地区的妇女,戴起了头巾和斗笠,不料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来了,成为吸引人们注目的风景线.如今时代进步了,外界文化的影响使惠安女的着装已悄悄发生了变化.年轻的惠安女上衣不再是短到露出肚脐,裤子也不再是宽大的灯笼状,只是金斗笠和五彩缤纷的头巾依然如故,仍然有一道独特的风景.新一代的惠安女,多数已上过学,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从落后、保守的生活方式中解脱出来;不少的年轻妇女从渔村走向都市,经商的、从事运输的,外出打工的,走着各自的新生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