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好高三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0:21:38
怎样写好高三作文

怎样写好高三作文
怎样写好高三作文

怎样写好高三作文
(1)一、 写作能力来自知识的积累. 能力从何而来呢 ?我认为:能力的基础正在于知识.试想一下吧:一个没有丰富的自然、社会知识的积累的人,能写出什么东西呢?古人认为写作中不可缺少“才胆识才”四种因素,其中“才”是先天具有的,“识”才是后天勤奋学习而获得的.而“胆”“力”则是“才”、“识”结合的产物,所以眀人李东阳认为“识先而力后”(《怀麓堂诗话》),此话很具有唯物辩证法. 正因为如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特别注重知识的传授,特别注重学生自身知识的积累.我常用的方法是: 老师多讲.无论是作文指导课,还是作文评讲课,对于写作规范之类是讲而不多的.最多的是知识的传授、信息的传播.从世界数学难题“四色问题”到“神舟五号”飞船上天,从美国发动惨无人道的伊拉克战争到民怨沸腾的台湾大选……只要写作需要,我作文课是无所不包的.当然,这不是上课开无轨电车,瞎吹乱侃,所传播的每一条信息都与作文教学密切的结合.例如,当我讲《围城》中“有人吃苹果从最好的吃起,有人吃苹果从最坏的吃起,”的故事时,就诱使学生作发散思维,让学生考虑:这两种人,谁是乐观者?谁是悲观者?最后的结论又总是出乎大家意料,因为两种人都可能是乐观者,都可能是悲观者,在一阵兴味盎然的笑声中,学生学到作文构思、立意的思维方法.可见,写作的规范、方法正寓于具体的信息、知识之中. 学生多看.教师多讲,当然不能代替学生的多看,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讲仅仅是对学生自己多看的指导,我特别注意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自己多看.我是不惜挤出语文讲课时间让学生阅读课外书刊的.我常常从图书馆借出多于全班人数两倍的杂志,在课堂上让学生选择阅读、摘录.对此,学生十分欢迎.另外,我规定每个学生每周必须摘一则剪报.并对所剪文章写一篇评、感类随笔.学生为找一篇好文章,每周必须读相当数量的报纸,对许多文章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写随笔,则对可把读与写结合起来了.长此以往,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读报、剪报、评报的习惯.积累多了,知识自然也丰富了,“不意”之中,写作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这方面,我的一点体会是,一个人阅读的多少,决定了他知识总量的多少;而知识总量的多少,又直接关系到他写作水平的高低.如果说知识多的人未必一定是很会写的人;但,一个知识贫乏的人,必定不会有较强的写作能力,则是不容置疑的. 二、 知识的积累导致写作欲的产生. 一个人知识素质的优劣、知识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人写作水平的高低,这首先从写作欲的产生方面表现出来. 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兼收并蓄,广泛接受各方面的知识、信息,到了一定的质与量的时候,他们会不满足于仅仅当一只盛水的缸,当一张储存信息的磁卡的.人的表现欲,发表欲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写作兴趣的产生.这也如十月怀胎,既然胎儿成熟,就不愁分娩了.其实学生怕写作,写不好作为的最主要原因肚内寥寥,没东西可写,既然有东西可写兴趣也相伴而生了.2004届高三120班汤云斌同学的进步就是一个较好的例子.高一入学时,这位同学成绩平平,很不起眼.但对我讲课特别感兴趣,塔喜欢我讲各种知识、信息;也喜欢听我讲自己的写作体会;更喜欢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写作兴趣骤然而升.表现欲、发表欲促使他自己不断地写,对教师布置的作文更是认真完成.作文成绩以惊人的速度提高.屡次在校刊上发表作文,一次在县级、校级作文竞赛中获奖.今年高考他的语文取得128分的好成绩. 三、 作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个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 我是不主张在作文课上过多讲写作法、写作规范的,即使讲,也是把主要内容放在各种范文的讲析上.我觉得不应让学生以为学一点写作法自己的作文就能写好了.因为这种误解常使部分学生在写作学习上追求急功近利,到头来一无所成,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实在是个潜移默化、水到渠成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靠多读、多写、多积累贯穿的. 每周写随笔,是我作文教学的法宝之一.前文已提到,我要求写的随笔是紧密结合读报的评感式.对这类随笔,我一般从不在写作法角度进行评判,也从不评分打等级,对每次随笔,我都根据学生所写发表自己的感想,每周写下80句左右自造的格言警句,或共鸣、或讨论,进行师生间的交流.对此,学生非常欢迎,每次作文本发下,只见每位学生都迫不及待地看评语,然后互相交换传阅,这样一来,整个写随笔的过程成了“找材料——评材料——交流思想——信息互动”的一项“工程”了,许多同学的才华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显现.有的学生主动提出要我在写作法方面给予批改评判,我给他们的回答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得来全在不意之中”.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每次考试改卷,改作文的老师都说:“我教的学生语言有文采,见解深刻的学生比别班多.”还有不少学生纷纷向校刊投稿,有多篇随笔被采用.值得一提的是王大发同学的随笔《我为“神舟五号”飞船上天而自豪》在州级刊物上发表,张小红同学的随笔《泪雨》也在《中学生作文选》上发表.随笔实在并不“随”啊!写作能力则在潜移默化而水到渠成;作文尖子在“不意之中”崭露头角. 今天话题作文一统天下,因为它的内容宽泛,容易抒发学生性情,非常受师生的欢迎.但是也应看到话题作文训练过滥的问题,因为高考只考话题作文,所以隔三差五找一些话题给学生写,作文仍进步不大.其实按照新课标的理念,首先要解决语言的积累,材料的积累的问题,量积累多了提高作文水平才不是空话,学生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作文能自然流露和抒发,而不是笔不由己的“挤牙膏”.实践证明,让学生坚持积累知识、搜集材料,坚持写随笔的做法,其效果远远优于两周一次的大作文,优于单调的话题作文训练.
(2)1、练练审题 不要以为话题作文这种命题方式已经最大限度地取消了枷锁和陷阱,一目了然了.就拿今年的考题来说,绝没那么简单.有些考生粗看一眼就把它当成了一般的感性与理性的关系,难免要跑题.“感情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的关系”,内涵越多,外延越小.尤其是对于哲学性命题,涉及辩证关系的,更要深入研究其深刻内涵.审题越细,越准,越透,立意的思路就越宽,越深,越通畅,把握就越大.吃透话题的实质,弄清它究竟向我们要什么. 2、牢记标准 什么是好文章?国家颁布的《考试说明》那就是标准.尽管它年年有些变化调整,但关于作文“发展等级”的四项要求大体上是基本稳定的.把这条浓缩成八个字:“深刻,丰富,文采,创新”,不难记吧?心里牢记这四杆尺子,就有了作文的高标准. 3、加强理性思考 怎样才能使自己的文章观点深刻一些,视野宽阔一些,见解新颖一些,富有启发作用? (1)运用纵向思维,由表及里、由果及因想一想,凡事都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透过结果看到原因.最好的思想武器是哲学,哲学是聪明学、明白学,不可不用.为什么说近墨者未必黑?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为什么说评价玫瑰的好坏根据在花而不在刺?花是主流,刺是支流.为什么说不能让感情的亲疏远近影响认知的正误深浅?情与理,是与非,真理与谬误,感性与理性,涉及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运用横向思维,由此及彼,由点到面想一想,就可以拓宽思路,从时间到空间,从古今到中外,再看看社会,看看自己,还愁找不到最佳的立意角度吗?今年的高考作文,有人写韩信误信萧何,有人写诸葛亮误用马谡,而邹忌讽齐王更是现成的例子.结合现实,有人写声乐大赛评委的挟私错判,有人写教师手记的网里人生,有人写“莫让浮云遮望眼”,有人写“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人甚至从服装模特吕燕在法国获奖谈起,写了《民族情感与世界》,指出“中国悠悠历史培养了我们每个人的民族感情,但世界的发展,更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去勇敢地拥抱世界大家园!”视野宽阔,纵论天下,岂不也是亮点? (3)观点有没有启发性,这是文章拉开档次的又一个重要因素.人云亦云,老生常谈,一览无余,索然无味,那就是白开水,就是“陈言”.有了启发作用,才谈得上有意蕴,有意境,有内涵. 要想写出有启发性的观点,有一个重要技巧是常常要用上的,那就是类比推理.当然这也是由此及彼的办法.运用成功的关键,则在于抓准两件事物的相似点,否则反而节外生枝了. 4、加强材料储备 有些文章,既没跑题,观点也对,为什么就是上不了档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材料单薄,没有分量.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观点+例子+结论,缺分析少论证,同样干巴巴;要么连例子都没有,翻来覆去,空谈漫议,写哪儿算哪儿,凑够字数拉倒.这种文章别看800字,一攥没什么了,都是水. 材料没有密度,也就难有力度.内容充实,材料丰富,语言就非得简洁精炼不可,味道自然就浓了,让人感觉处处都是提过纯的,这就是亮点! 材料从哪儿来?当然靠积累.现在需要的是两项工作:一是在这半年继续收集鲜活的材料,并选记一些名言警句;二是把多年的“库存”分门别类清理筛选一下,择出可供用于写作的精品材料列个提纲,既可备忘———坐在考场上想得起来用得上,又不费时间. 从哪些方面选材备料呢?主要是四个方面: (1)自己的生活.高中三年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初中和小学的材料如有特色,是精品,也可以用,但一定要防止材料低幼化.生活材料一要真实(切勿瞎编);二要有内涵,有特点,有味道,有新意,确保不会与别人雷同、撞车;三要自己对这个生活材料有所感悟,且比较深刻. (2)学识与见识.各学科知识中均有大量写作素材,就怕你不会发现.首当其冲是哲学,此外,历史、地理乃至数理化、音乐美术体育,哪门没有大量既生动又具体的写作材料!跨学科知识写入作文已屡见不鲜,电脑网络更大量入文.从科学、文学、哲学、美学四个方面多备点料吧,不求多,但求精.这比把精力花在背《作文选》上强得多,那是人家的,用了还落个“窃”. 倘若,再选备些古今中外的童话、寓言、民间故事、名人轶事,材料能不丰富?知识加见识,就是亮点! (3)社会热点,媒体焦点,国内外信息.视点高,眼界宽,材料新,意义又重大,这就是有价值的素材.一要保证真实,道听途说不行;二要把握好选用的尺寸.信息材料的引用最好有准确的时间、地点、人名、数据,使之更有说服力. (4)名人名言,格言警句.这是思想的精华,语言的典范,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倘能用得准确,恰到好处,无疑会给文章增色,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从现在起,作为总复习中的调剂和休息,每周选背三则,半年就是70余则,高考作文时从中选用两则,有何难哉? 有人问:写议论文,是否举的事例多就叫材料丰富?不是.如果论证过程是层层推进,步步加深,每层都有事例做论据,不嫌多,因为每个事例各司一职.如果为了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却举了一大堆同类的例子,大同小异,作用雷同,这不但不叫丰富,反而让人觉得重复,罗列,堆砌,既单薄又肤浅,甚至给人以凑数的感觉,不如只留两个精品为好. 5、练语言,练技巧,出文采,上水平 有人认为自己语言平淡,没天才.这是迷信.其实每个人平时无拘无束地同父母亲友同学聊天的时候,语言都比作文生动.面对试卷就更放不开了,越拘谨越没文采. 文采也不是花里胡哨,不是胡聊乱侃.文采是从心里流出来的真诚、自然、优美、机智和幽默.我口说我心,我手写我口而已.在你记叙、抒情、议论的时候,你的学识、见识、个性、修养、趣味、神韵也同时往外流,这就是言为心声,这就是文采.这种非常自然的语言不仅有了情感,有了意蕴,有了灵性,而且有了品位,有了亮点.“学生腔”是憋出来的,“白开水”是凑出来的,闪着文采亮点的语言才是流出来的,它不需要勉强和做作. 大家都希望自己的语言美一些.严复说的“信、达、雅”(准确、通顺、文采)就是美;庄子则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为之争美”.可见,美并不玄乎,人人都能做到. 6、力求创新 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新巧,绝不是为新而新,更不要单纯为标新立异追求时尚而走向谬误和极端.创新,是要我们反映时代精神和崭新风貌,视角独特,思维灵活多向,从立意选材到构思设计能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弃我取,人趋我避. 总之,没有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就很难突破思维定势和新老八股,那就难以写出个性,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