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8:49:02
1960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60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60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1960年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事业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发展起来的.40多年来,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
“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描绘了古代中国人登天飞行的理想.20世纪70年代,这一美好愿望初步实现了.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成功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了航天时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航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形成了一套完全独立的航天科研、生产、发射、运行及管理的综合体系,具备了向各种地球轨道发射各种型号、大小、用途的应用卫星的能力,研制、制造、运行成功科学卫星、多种应用卫星60余颗.从综合能力上看,目前中国在世界航天的地位可以排在俄、美之后居第三位.中国航天的影响正日益扩大.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
1956年10月8日,中国成立了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五院.在发展导弹事业的初期,中国曾得到苏联的援助,包括培养留学生、派遣技术专家、提供导弹实物等.我国制造的第一枚弹道导弹“1059”就是仿制苏制P2近程导弹.“1059”的仿制是依照苏联提供的P2导弹的图纸资料进行的.它全长17.7米,起飞质量为20.5吨,起飞推力为36千牛.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第一发“1059”近程导弹在西北导弹试验基地发射成功.“东风”2号导弹是在P2导弹的基础上稍加改进而来的.主要的三项改进是:提高发动机推力和比冲;液氧箱改为单层结构;尾段改成圆柱形的铝合金结构.1961年3月21日,“东风”2号导弹进行了首次发射试验.1964年6月29日,修改后的“东风”2号进行了飞行试验,获得了成功.1966年10月27日,中国成功地进行了“东风”2号甲和核弹头的两弹结合试验.
在从近程导弹到远程导弹再到洲际导弹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先后突破了火箭发动机并联技术、大推力发动机技术、先进结构技术、多级火箭技术、稳定与控制技术、高空发动机技术、再入防热技术等关键难题.1966年12月26日,中程导弹进行首次试验;1969年11月16日,中远程导弹首次试射;1971年9月10日洲际导弹首次试射;1980年5月18日洲际导弹进行了首次全程试射试验.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研制成功,为中国航天运载技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第一种运载火箭“长征”1号是在中远程导弹基础上改进而来的,“长征”2号系列则是在洲际导弹基础上改进的.直到目前,“长征”2号仍是中国“长征”系列火箭家族中的核心成员.
中国人造卫星研制的设想始于1958年,但研制计划纳入正轨是在1965年召开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方案论证会上.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进入一条近地点439千米、远地点2 384千米的近地轨道,其轨道倾角为68.4度,运行周期为114分钟.“东方红”1号为球形多面体,直径1米,四周装有四根杆状天线.卫星总质量173千克,包括结构、温控、能源、“东方红”乐曲播放装置、短波遥测、跟踪天线、姿态测量等分系统.在研制过程中,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有热真空模拟试验、卫星温度控制、卫星天线释放、卫星用红外地面仪、光电技术等.这颗卫星在轨道运行期间基本上完成了预定任务.
中国返回式遥感卫星返回舱正在回收
“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跨入了航天时代,同时也是我国拥有洲际核打击能力的公开宣言.这个重大事件立刻震动了全世界,在国际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至此,中国宏伟的“两弹一星”研制目标都初步得已实现.
继“东方红”1号试验卫星之后,中国又研制了“实践”系列科学卫星.“实践”1号卫星根据“综合利用,一次试验,全面收益”的精神提出了设计方案.为了进行科学探测,上面安装了大量探测仪器.“实践”1号卫星也是靠自旋稳定的卫星.它的外形与“东方红”卫星基本相同,差别是在72面球形多面体上,有28面贴有太阳能电池.“实践”1号卫星比“东方红”1号卫星稍大,约为225千克.1971年3月3日,“实践”1号科学试验卫星由“长征”1号火箭发射升空,进入近地轨道.它是一颗长寿卫星,在轨道上运行了8年多,向地面发回了大量科学探测和试验数据.
返回式地球观测卫星是中国应用卫星中一个重要成员.从1972年到1996年,中国利用“长征”2号火箭发射了17颗返回式卫星,获得了大量地球观测资料,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更为重要的是,研制返回式卫星掌握的再入防热技术对于载人航天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国载人飞船在返回时,都要经历再入防热的严峻考验.
在“长征”2基础上,中国又研制了“长征”3号和“长征”4号火箭,它们的前两级基本相同.“长征”3号第三级采用液氢液氧发动机.它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发射地球同步卫星的国家.“长征”3号第三级发动机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准.“长征”4号是全部采用常规液体推进剂的三级大型运载火箭.1985 年中国正式宣布运载火箭开始
中国“神舟”号飞船返回舱
对外承揽发射任务.为此,决定在原“长征”1号,“长征”2号、“长征”3号和“长征”4号运载火箭的基础上,进行重大的技术改造,从而派生出几个新的运载火箭,包括“长征”1D、“长征”2E、“长征”2F、“长征”4A、“长征”2A、“长征”2B和“长征”4B.这些火箭基本上可以满足从小到大,从低轨道到高轨道各种卫星发射的需要,并且大多已经研制成功.1999年,“长征”2F研制成功,将中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舟”1号送入轨道.目前,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也在研制之中.
应用卫星能够对国民经济建设产生巨大影响.中国研制成功了包括通信卫星、气象卫星、资源卫星、导航卫星在内的各种应用卫星.通信卫星的探索工作始于1970年,到1975年卫星方案基本确定.这是一个一步走的方案,即不进行中、高轨道试验,不进行国外研制通信卫星初期所作的技术试验,直接发射高轨道静止通信卫星.中国的试验通信卫星呈圆柱体,直径2.1米,总高3.1米,质量910千克.1984年1月29日,第一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4月8日,第二颗试验通信卫星发射,它成功地进入了同步轨道,并定点于东经125度赤道上空.中国的试验通信卫星上带有两个转发器,设计寿命为3年.1984年5月正式交付使用.
第二代实用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甲转发器数量比原来增加了一倍;设计寿命提高了1.5倍;它能提供3 000路电话或4路电视,分别比“东方红”2号提高了3倍和2倍.第一颗“东方红”2号甲于1988年3月7日发射,并成功定点于东经87.5度的赤道上空.第三代中等容量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于1996年发射成功,它拥有24个转发器,大大提高了通信能力.
气象卫星对于国民经济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世纪70年代后期,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开始研制“风云”系列气象卫星.“风云”1号是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卫星本体呈六面体,在主体外侧各有三块太阳能电池板;主体连同电池板共高1.67米,总长8.6米.1988年9月7日,第一颗“风云”1号卫星由“长征”4号火箭发射升空.1989年9月3日,我国从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又发射了第二颗“风云”1号试验气象卫星.
中国“神舟”3号飞船正在发射之中
从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中国还研制并发射成功静止气象卫星“风云”2号,第三代通信卫星“东方红”3号,第一代资源卫星“资源”1号和导航卫星“北斗”1号.“东方红”3号是一颗中等容量通信卫星,星上有24个转发器.“风云”2号是一种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其技术性能和遥感能力都有较大的提高.由于处在同步轨道,“风云”2号观测的范围将比“风云”1号有很大的增加.1997年,“风云”2号气象卫星发射成功.两颗资源卫星在1999年和2000年发射成功.这些卫星的研制成功对我国的通信、气象、经济、社会和科技事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