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关于“春”的诗句所表现的意象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14:45:01
古诗中的关于“春”的诗句所表现的意象

古诗中的关于“春”的诗句所表现的意象
古诗中的关于“春”的诗句所表现的意象

古诗中的关于“春”的诗句所表现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较多地保留着前代诗人运用过的一些词汇,由于历史的积淀,这些词汇浸染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被赋予特定的涵义,就形成了意象.诗品家司空图说:“意象欲出,造化以奇.”胡应鳞在《诗薮》里也说过:“古诗之妙,专求意象.”由此可见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也是诗人倾注情感的焦点.因此鉴赏诗歌时必须熟知常见意象,并理解其寓意,这样才能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
  “折柳”,由于“柳”、“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隋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西安的霸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霸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杜鹃”,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断肠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地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恰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开得那样鲜红,便说成杜鹃啼得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诗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又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啼叫又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思.
  “冰雪”,古人往往以它的晶莹洁白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即高洁的心性.古人常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张孝祥《念奴娇》有“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句子.
  “月亮”,空灵、清澈、高洁,它铸造了不少中国古诗的血脉和灵魂,见证历史的悲凉,演绎生命的绝唱,渲染离别的情怀,倾诉闺阁的幽怨,烘托劫后的荒凉,感悟人生的哲理等.如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诗人望月思故国,写出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李白《静夜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体现了诗人望月怀亲、思乡念友怀念故国之情.
  “南浦”、“长亭”,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长亭都喻指送别.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而长亭则是古代设在路边供人休歇的厅舍.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长亭已成为陆上送别之所.
  “浮云”、“春草(芳草)”,则有游子离思之意,“浮云”出自汉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春草(芳草)”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如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秦观“凄凄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类似的意象还有“落日(夕阳)”、“蓬草”等.而苏轼的《蝶恋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则另有出处,即屈原《离骚》中灵魂的告语“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指实现美好理想的地方.
  “梧桐”、“芭蕉”在古典诗歌中大多表达孤独忧愁、凄苦之意.古语常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说得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可见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为之动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象“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梅花”、“松柏”,早期的咏梅诗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唐诗中有“一白雪相似,独清春不知”的句子.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中梅花都显示一种高洁的品格.“松柏”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后世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蟋蟀”,《诗经•幽风•七月》中对蟋蟀的活动描写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蟋蟀又称“促织”,如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思念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类似的意象还有“鹧鸪”等.
  “寒蝉”,蝉是短命的,一番秋雨后,剩下的只是几声哀鸣,因此蝉是悲凉的同义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酿造的是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而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又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骆宾王《在狱咏蝉》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就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猿啼”,在诗歌中常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如老杜《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关山月”,关山指关塞山河.“关山”与“月”在边塞诗中经常可见,《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表现征夫思家,思妇怀远之情.如卢思道《从军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王昌龄《出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羌笛”,是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如岑参《白雪歌武判官规京》:“中军置酒宴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而“孤城”“玉门关”和“羌笛”一样往往都与征夫离绪有关.如高适“孤城落日斗兵稀”,王之涣 “春风不度玉门关”等.
  还有象“春水”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琴瑟”寓夫妇感情和谐,“秋风” 则有倦宦思归之意 ,“春风”寓得意,“流水”“落叶”寓失意,“大海”寓雄浑,“鸿雁”指书信,“碧云”则指离思,“干戈”、“烽火”指战乱戍边,“鸳鸯”、“流萤”寓相思……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进入古典诗词的意象更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诗人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因此只有抓住诗词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得之言外,才能真正鉴赏中国古典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