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间的秦腔 阅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2:57:25
乡间的秦腔 阅读

乡间的秦腔 阅读
乡间的秦腔 阅读

乡间的秦腔 阅读
评论家王尧说,贾平凹的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学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意识.《秦腔》可以称为新寻根小说,它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对于西方现代性的认识,有很大的变化.《秦腔》不仅仅是本土的,也有西方的影响.贾平凹的作品呈现了被现代性压抑的东西,它全是当代中国结构的状况.这里有中国文人的传统,那种旧式文人的,可能是我们小说的底色和我们生活的底色.我们在对公共领域发言时,往往充当着知识分子的角色,但在私人生活中,聊以自慰的许多东西,恰恰还是文人化的.贾平凹能够打动人们的,恰恰是他的文人气质,那种雅俗相对应的气质……
评论家南帆说,用中国的“知识分子”来评价贾平凹,隐约不太对头,宁可使用“文人”,因为,它来自中国的传统.其实,文人与知识分子之间的差别很微妙.“我见过很多的中国知识分子,他们有理工科高等学院的背景,有外语基础,是西方训练出来的,与贾平凹不一样.贾平凹的叙述中,中国文人的气韵非常明显,他跟中国文明相依存……”
中国乡土文学新阶段
复旦大学教授栾梅健称,贾平凹的创作,在当代乡土文学中,树起了很高的标杆.乡土文学最初起点,最有代表的是鲁迅.鲁迅描述了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农村,那时候,农耕文明已经走入末路.第二个乡土文学的高峰,是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他写农民为什么得解放,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改天换地,建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乡土文学的第三阶段是在改革开放后,以高晓声等人为代表,把握时代脉搏,通过李正大、陈奂生等形象反映出的农村经济改革.20多年过去了,中国农村又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很难看到真正的、震撼人心的乡土文学作品,因此,《秦腔》的产生,带给了读者以真正的喜悦……
“贾先生凭借他对于农村的熟悉,认真地奉献出《秦腔》,是文坛幸事.否则,谁又能真正体会当下的农村现状呢?目前,在新的工业化背景下,农村人都往城市里奔,农村中,老人死后,找不到青壮年抬棺了,这是城市化背景下的农村……《秦腔》艺术性地把它展示了出来,在中国乡土小说的发展史上,《秦腔》可与鲁迅的《故乡》所反映出来的农村的变迁相媲美,是乡土小说的第四阶段……”栾梅健说.
40多万字的《秦腔》,写的是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农村和农民新的命运.贾平凹运用了马尔克斯般的魔幻手法,通过一个叫引生的“疯子”的眼光,书写了对农民沉重的负担、农村耕地的丧失以及农村文化的失落,所寄予的深层忧虑与深切同情.
南帆说,在美学意义上,中国农业文明支撑了中国几千年来的美学观念,相对农业文明与美学的联系而言,贾平凹对农业文明和乡村的描写,已经不再是简单的田园牧歌式的,这种“粗笔美学”的意义,究竟从何而来?是值得深究的.
刷新“被教育出来的某些美学观念……”
陈思和教授认为,贾平凹在文学史上,是对沈从文的延续和重复.贾平凹的成功,把沈从文没有走完的路走出来了.“《秦腔》是知天命的东西,我读它,感到是春天到了,该开花了,花就开了……”
他同时称,贾平凹的创作展示了中国民间世界的复杂性.他用各种日常生活的东西把民间包容起来,这个民间非常好,非常有生命力.我们中间的一些知识分子,站在民间之上,俯视民间,这样一来,民间自然显得没有生气了.
阿Q原本是一个处于麻木中的病态之人,人物本身并无力量,只是因为鲁迅用手中锋利的笔,把这个小人物的灵魂——国民的劣根性深刻地揭露出来,才使得阿Q这个小人物变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活脱脱地呈现在世人面前,由此成为中国文坛上永恒的“文学形象”.
文学评论家谢有顺说,贾平凹通过简单感性的描述,就抵达人性.他写听灵堂上的哭声,就能辨清谁是女儿谁是媳妇.从他的作品中,能触摸到赤子的情怀……
陈思和说,读《秦腔》,感到里面的人物是一个个火辣辣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把象征中的人拉到自己的身边了.“贾平凹的力量在于生命是烧不尽的,是隔不断的…… 这就是一种轮回,一种升华.只有这样,才能演化出一个丰富的大千世界.同时,贾平凹也刷新了我们整个被教育出来的某些美学观念……”
贾平凹在谈到当今农村变化时说,他儿时生活的那个小村子,草和树特别少,草一长出来就被割掉了,喂牛,喂猪,当柴火,所有能种的土地都种上了粮食……那时候,虽然困难,但乡间生活特别有生气.这几年回去,草和树长得特别多,都是荒长,有潮湿阴冷的感觉,正当年的劳力和年轻人都去城里打工了,村里剩下一些老弱病残,有些人家的地都荒了,长满了半人高的杂草,没有一点儿生气……现在,大部分农民的吃饭问题基本上解决了,这方面,应该说比以前要好,但是花钱还是紧张.眼下,农村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有特别富的,也有特别穷的.然而,现在农村的风俗民情正在逐渐消失……
“作为一个作家,我没有更大的能力帮助他们(农民),也想不出更好的解决办法,我只能写作,把我看到的、想到的、迷茫的东西写出来……”贾平凹说.

乡间的秦腔
王阐胜
  秦腔的相思,几年来不断在我心中揪动。
  回老家的路上,农村的天空多么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寥廓,使我想到了民间的桄桄乱弹,回想起乡间古老的戏楼。晚霞绕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时候,我进了家门。
  刚一回到家里,二叔就告诉我说,东村唱大戏。因为从小对秦腔有着极深厚的兴趣,所以吃罢晚饭就带着小侄子向东村走去。

全部展开

乡间的秦腔
王阐胜
  秦腔的相思,几年来不断在我心中揪动。
  回老家的路上,农村的天空多么新鲜。天空发出柔和的光辉,澄清又寥廓,使我想到了民间的桄桄乱弹,回想起乡间古老的戏楼。晚霞绕起的黄昏里,落日在地平线上欲去不去的时候,我进了家门。
  刚一回到家里,二叔就告诉我说,东村唱大戏。因为从小对秦腔有着极深厚的兴趣,所以吃罢晚饭就带着小侄子向东村走去。
  大锣边鼓,敲得地皮也为之震颤。从那高亢的声调,激越的旋律,凄婉的音符,缠绵的乐器中听得出来,这便是关中的秦腔戏了。
  亮晶的电灯,紫红的幕布,台子是用门板和芦席搭在东村的闲地里。听侄儿说,演戏的当天,村民们早早吃过晚饭,用凳子占地方,有时为一块“风水宝地”争得脸红脖子粗。
  我们来到演戏的地方时,戏已开场了,招来了黑压压的一片人群,你拥我挤,加之周围卖吃货的小摊主的吆喊,显得格外热闹。幕布拉开后,第一场戏就是《铡美案》,尽管演员都是民间业余的,但那些惟妙惟肖的演技,那些起伏跌宕的情节,却让乡下人看得聚精会神,如痴如醉。时而抽噎,时而发笑,往往在雷鸣般的掌声中夹杂着叫喊。
  《铡美案》这出戏,记不清看过多少次了,但那些高亢而悠远的腔调,曲折而圆合的剧情,却让我看不够,今天看那出神入化的演技,却唤起了我真美一体的强烈共鸣。不信你看,坐在我身边的一位老农,不由自主地在膝盖上轻击节拍,伴板低哼,激动时还情不自禁地咂嘴。
  秦腔,这流传西北五省的剧种,古风古韵,久演不衰,其高亢如晴天霹雳,山崩地裂;激越如高山瀑布,乱石排空;缠绵如细雨润物,窃窃私语,欢乐如珠落玉盘,竹帛裂断,一阵阵,一次次打动人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台空了,人散了。当我拉着侄子随着人流往回走时,前边走着的一个中年男子,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还摇头晃脑地吼起来:“为王的,打坐在长安地面……”走在后面的妻子扭过头来,抿嘴一笑,指着男人,说:“你看你看,又要神经了。”
  我小时候在生产队里干活,常常听到有些人自娱自乐地吼秦腔,有板有眼,神鬼也为之惊恐……后来稍微长大了,便跟着村里人成群结队去附近村里看戏,他们的台子大都搭在庙前、街十字或空闲地。满天的星光,明亮的汽灯,红色的幕布一拉开,男女演员扮着生、旦、净、丑,便在震人心弦的音乐声中开了场。台下拥挤的人群随着起伏跌宕的剧情和演员的技巧,时而发笑,时而抽噎,雷鸣般的掌声和呼哨声不时响起。《周仁回府》《黑叮本》《打镇台》《三娘教子》《辕门斩子》《罗汉钱》《血泪仇》《穷人恨》《二巧离婚》《白毛女》……那些优美动人的表演,演员心里的活动,给我留下了真实的印象,至今未能忘怀。那时候,古风古韵,独具特色的业余剧团、自乐班、皮影戏、木偶剧团等遍布城乡,那些多彩的表演艺术,让我看到了秦腔蕴藏着许多宝贵的东西。
  啊,乡间的秦腔戏,是乡音的交响曲。不管你走到哪里,忘不了家乡久演不衰、广为流传的民间秦腔戏。它多么像曲曲绕绕绝妙的咏叹调,滚滚高唱的黄河水,咏叹着拼搏不息的陕西人,高唱着改革开放的西安城。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