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国际关系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08:36:41
总结国际关系史

总结国际关系史
总结国际关系史

总结国际关系史
国际关系史
近代部分:
一、名词解释:
1、三十年战争:发生于1618年至1648年,它是欧洲封建时代向资本主义时代跨进,中世纪国际关系转向近代国际关系交替时期在欧洲所发生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争,是在神权受到削弱的条件下,欧洲世俗专制政权之间争夺权力与财富的集中体现.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镇压捷克新教徒,“掷出窗外事件”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索.战争从德国内部的教派之争逐渐发展到后来的争权夺利、扩疆拓土的混战.一方以法为首,包括瑞典、丹麦以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另一方以神圣罗马帝国为首,包括西班牙、奥地利以及德意志天主教诸侯.战争绵延三十年,历经四个阶段,最后法国、瑞典占优势.三十年战争的结局,破除了中世纪以来形成的以罗马教皇为中心的神权政治体制,确立了主权平等和独立的民族国家所组成的国际社会,在欧洲建立了一个相对均状态的政治格局.
2、《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它是具有现代意义的第一个国际关系条约.主要内容:(1)欧洲领土的局部分割: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肯定了先前取得的3个主教区;瑞典则获得了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最重要的港口,并且取得了军费赔偿.(2)限制了皇帝的权利,承认了各诸侯具有独立的内政、外交权;还规定卡尔文与路德教享有同样的权利,制止了天主教对新教的迫害.
对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与发展起了重大作用(意义):
第一, 开创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
第二, 划定了欧洲大陆各国的国界,承认了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并鸣国家主权、国家领土、国家独立等原则已经确立为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准则;
第三, 首次创立并确认了条约必须遵守和对违约的一方可施加集体制裁的原则;
第四, 承认新教和旧教享有同等的权力,打破了罗马教皇神权统治下的世界主权论.
第五, 在欧洲开始确立常驻外交代表机构的制度,各国普遍建立了外交使节,进行外事活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不但结束了30年战争,而且在欧洲大陆形成了一个力量相对均衡的政治格局,建立了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但它在调和原有矛盾的同时,又造成了新的矛盾,从而摆脱不了最终瓦解的命运;而该体系所确立的原则、法则和制度却有久远的意义.
3、光荣革命:詹姆斯二世的专制引起了英国社会各阶层的反对,1688年11月在英国议员的邀请下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三世取而代之,这次没有发生流血冲突的政变称之为“光荣革命”.光荣革命后,英国建立起了立宪君主政体,成为正式的资产阶级国家.英国光荣革命后的外交关系发生三种变化:一是英法同盟的结束,英法矛盾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二是由于威廉即使荷兰执政又是英国国王,英国荷兰建立了特殊的关系;三是在争夺海外殖民地和海上战略据点的对外扩张活动中,英国更多地采取了主动姿态.
4、《比利牛斯条约》:1659年法西两国签订,主要内容有:(1)法国波邦王室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室联姻;(2)西班牙向法国割让领土;(3)法国赦免投石党领袖孔代亲王.法西联姻为以后的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埋下了法国的隐患.该条约是法西两国继《威》之后继续较量的结果.法国维护了应有的权益,扩展了疆界,并进一步加强了在西欧的地位,为下一步的称霸欧洲作了准备而西班牙衰落了.该条约的一些条款对法西两国以后的对外政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欧洲的国际关系.
5、《乌德勒支和约》:1700年的西班牙王位结成战争,吸引了欧洲列强的注意力,英荷乘机与法作战,神圣罗马帝国则鼓动德意志诸邦与丹麦瑞典结成反法同盟.后来由于同盟内部的分歧和法在西班牙地位的稳固各国不得不妥协,终于与1713年4月签订合约.
内容:(1)哈布斯堡王室的力量得到恢复和加强,继续保持大国地位,发挥重大作用;(2)菲力浦五世保留了西班牙王位,但放弃对法国王位的继承,法西两国永远不合并;(3)英国在合约中受益最多,保住了海上优势,国际地位逐步上升;(4)法国的霸权不复存在,尽管保住了大陆强国地位,但海上势力被大大削弱了;(5)肯定了普鲁士的存在为日后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奠定了基础.评价:瓜分了西班牙王国,并成为划定后来欧洲民族国家疆界的基础.
6、七年战争(1756-1763):奥地利战争后的《亚琛条约》不仅没能解决英法间和普奥间的旧有矛盾,而且还平添了许多新矛盾.于是英普集团和法奥俄瑞(典)集团双方发生了这次混战,史称“七年战争”.战争的实质:一是普奥争夺德意志的领导权,二是英法争夺殖民地与海上霸权.战争历时七年,最后以《巴黎和约》和《胡贝尔图斯堡和约》的签订而告终.这次战争在欧洲没有引起疆界的变化,但对列强的地位和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1)奥地利地位削弱,普鲁士地位上升,两国的仇恨和争霸更加激烈;(2)战争为俄国进一步向欧洲扩张创造了条件,在东北欧的未来事务中,俄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3)法国失去了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英国最终确立了海上霸权;(4)国际政治的中心从西欧开始转向东欧.战争对欧洲国际政治格局的影响是深远的.战争改变了欧洲列强的力量对比,形成了列强争夺欧洲霸权的新格局.
7、北方大战:1700-1721年俄国为争夺波罗的海出海口和霸权与瑞典进行了北方大战.彼得一世利用波罗的海沿岸诸国与瑞典的矛盾,以及西欧各国忙于准备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无暇东顾的有利时机,同丹麦、波兰等结成“北方同盟”,最终打败瑞典.1721年俄国与瑞典签订了《尼斯塔得和约》.通过此和约俄国在波罗的海获得了出海口及沿岸地区,使俄国从一个内陆国家扩张成为一个濒海国家,俄国步入欧洲强国行列.
8、亚眠条约 :1802年3月27日,法国及其盟国西班牙、荷兰同英国在法国北部的亚眠签订的和约.它标志着第二次反法联盟的最后破产.主要内容有:英国近年来占领的殖民地除保留荷兰属地外,归还法国及其盟国;英国退出它在地中海和亚得里亚海的所有港口和岛屿,并专门规定,英国应从马耳他撤军由法、英、俄、奥、普、西6国保证马耳他的独立和中立;法国则同意从那不勒斯、罗马和厄尔巴岛撤军,埃及归还奥斯曼帝国.双方都承认爱奥尼亚七岛共和国.该和约是拿破仑统治时期英、法长期战争中的一次暂时休战,也是英、法两国在1793~1814年的战争中所缔结的唯一和约.双方虽然都作了让步,但都没有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条约义务.1803年5月,英、法之间又恢复了战争状态.
9、维也纳体系:它是拿破仑帝国瓦解后,与1814年10月至1815年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所确立的欧洲新的均势.它重新划分了欧洲的政治版图,重建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暂时调整了欧洲各大国的矛盾,在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殖民地)形成了难得的和平环境.维也纳体系虽然开了历史的倒车,但它不能消除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所带来的广泛国际影响.资本主义的发展及不断爆发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断冲击和瓦解这一体系.维也纳会议是分赃会议,损害了许多中小国际的利益,必然遭致反抗,从而为体系的瓦解埋下隐患.但维也纳会议提出的“大国协调”和“会议外交”在外交实践上有所创新.
10、 神圣同盟:拿破仑帝国瓦解后,欧洲大多数国家参加的一个松散的政治组织.1815年维也纳会议结束后不久,由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发起,得到奥地利皇帝弗兰茨一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三世的赞同,于同年 9月26日在巴黎签署《神圣同盟宣言》,标榜根据基督教教义处理相互关系,宣布:三国属于上帝统治下的“同一家庭的三个分支”,三国君主以“手足之情”“互相救援”.引导臣民和士兵“保卫宗教、和平与正义”,要求人民遵守教义,克尽职责.并邀请承认盟约原则的国家参加同盟,大部分欧洲各国加盟.19世纪20年代,神圣同盟先后镇压了意大利革命和西班牙革命,还曾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招致美国的反对抛出“门罗主义”.后因欧洲革命蓬勃发展,列强间矛盾加剧,1822年后名存实亡.在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和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冲击下,同盟瓦解.神圣同盟实际上维护维也纳体系、维护君主专制政治秩序的君主互助同盟.
11、门罗主义: 1823年12月2日美国总统罗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的美国对外政策的原则,史称“门罗主义”.它是美国对外扩张政策的重要标志.19世纪20年代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为它插手拉美事务提供了时机.1823年12月2日,门罗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涉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或它们之间的战争;欧洲列强不得再在南、北美洲开拓殖民地;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国家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提出“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口号.实际上,宣布拉丁美洲属于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某种意义上讲,门罗主义在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已独立的拉美国家再沦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的作用.但是门罗主义在运用过程中日益暴露出其侵略性,因此也可视为美国侵略拉丁美洲的一种政策.
12、均势外交:大国为谋求霸权而采取的一种外交手段.“均势”是对立大国或集团之间力量对比未出现一方占有优势的客观反映.均势外交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是从 16世纪欧洲的民族国家争夺欧陆和海上霸权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最早推行这种政策的是英国,16世纪初,英首席大臣沃尔西初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转而倾向法国.梅特涅和俾斯麦是 19世纪推行均势外交的代表人物.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沙俄若即若离,其目标是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拼凑德、俄、奥三皇同盟.均势外交只能用于拥有强大实力的大国,小国和弱国往往是列强谋取均势的筹码.例如在1814年10月~1815年 6月召开的维也纳会议上,波兰和萨克森成为大国“补偿原则”的牺牲品.均势外交不是和平外交的同义语,大国为了谋求有利于己的均势,有时不惜诉诸武力;均势外交为大国的强权政治服务,企图削弱对方,增强自己,造成有利于己的国际力量对比,以实现其霸权地位.
13、炮舰外交:帝国主义列强凭借武力威胁,推行其殖民侵略的一种外交活动,亦称炮舰政策.其典型表现在19世纪中叶,殖民主义者派遣海军舰船远征海外,抵达亚非国家口岸,或驶入内河,强使这些国家屈服,签订不平等条约,以达到侵略的目的.如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利用炮舰强迫中国开放门户,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英、法、俄、美等国迫使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1854年美国派遣海军准将佩里率4艘军舰开到日本江户,迫使日本开国,至1858年,日本德川幕府先后同美、荷、俄、英、法5国缔结友好通商条约(总称安政条约),把日本推向半殖民地的边缘.今日的炮舰外交,已成为帝国主义推行其实力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14、大陆封锁 :拿破仑采取1806~1814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1805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原因:第一,拿破仑认为阻挠破坏它在欧洲称霸的国家是英国,然而于英国海军相比、法国海军较弱;第二,英国阻挠拿破仑称霸的主要力量也是其经济、欧洲普奥俄等几个封建专制国家没有英国的支持,根本就无法把反法战争支撑下去.1806年11月21日,颁布《柏林赦令》,规定: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对法国统治下的欧洲的英国侨民,一律宣布为战俘;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此后,拿破仑一世又陆续颁布了《华沙赦令》(1807年 1月)、《米兰赦令》(1807年11月和12月)和《枫丹白露赦令》(1810年10月),进一步加强对英国的封锁.《柏林赦令》颁布时的推行范围包括法、意、荷、瑞士和莱茵同盟.随着法国军事力量的加强,封锁政策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国.大陆封锁促进了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当时整个法国工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代替英国满足欧洲各国的需求,因而使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经济萧条,进出口停滞,引起它们的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实行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政策也随之破产.
15、《提尔西特和约》:俄法两国于1807年签订的和约.法国在同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争中,于1806年和1807年先后击败普鲁士和俄国.1807年6月,俄皇亚历山大一世和法皇拿破仑一世在提尔西特附近涅曼河的一只船上会晤.7月初,双方代表签订了《法俄和约》.根据合约,俄国承认拿破仑一世的兄长约瑟夫·波拿巴为那不勒斯国王,路易·波拿巴为荷兰国王,允诺将卡塔罗海湾转让给法国,承认法国对伊奥尼亚群岛的主权.同时签订的《法俄同盟条约》规定:在英国拒绝俄国提出的媾和条件时,俄国将同英国断绝外交关系并参加对英国的大陆封锁;在土耳其拒绝调停或俄土谈判不能取得满意结果时,法国和俄国将对土耳其采取一致行动.提尔西特和约标志着第四次反法同盟的失败.对普鲁士来说是奇耻大辱,对法国和俄国来说,是瓜分欧洲的条约.和约未能缓和俄法之间的矛盾,终于导致1812年的战争.提尔希特和约是拿破仑霸权达到巅峰的标志,拿破仑对其他国家的压榨极大地激起了其他国家强烈的民族主义感情必然起来反对从而促使法兰西帝国的衰败和灭亡.
16、四国同盟 :英、俄、奥、普4国为保证 1815年巴黎条约的实施而缔结的同盟. 第 7次反法同盟打败拿破仑一世军队后,同盟国同战败的法国于1815年11月20日签订《巴黎和约》,与此同时,又签订了四国同盟条约.条约主要内容是:①拥护1815年《巴黎条约》;②如任何一方受法国攻击,盟国各出兵 6万相助;③定期举行会议,协商各国的共同利益和维持欧洲和平的方法.条约的有效期为20年.四国同盟与神圣同盟相配合,目的在于防止法国再起,反对新的革命运动.法国遵守1815年《巴黎条约》规定,按期偿付赔款.1818年,盟国同意撤出在法国的驻军,法国也加入同盟,并于11月15日发表共同宣言,声明 5强维持欧洲和平,即按欧洲各大国统治者的利益和目的,处理欧洲事务.随着欧洲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四国同盟内部矛盾重重,在许多问题上已不能一致行动.
17、亚琛会议:拿破仑战争中的战胜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同法国为讨论从法国撤出占领军问题的会议,1818年9月30日~11月22日在亚琛举行.10月9日同盟国与法国签订条约,确定同盟国军队于1818年11月30日以前撤离,法国则应支付下余赔款2.65亿法郎.至此,从法律上结束了长期的对法战争.11月10日,4国声称同法国签订的条约造成了普遍的和平,并要求法国参加同盟.11月15日,5国发表共同宣言,表示要维持和平,保障已经签订的各项协定.实际上是由欧洲的4强变为5强,共同维护封建正统,镇压革命运动.
18、克里米亚战争:性质:1853至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东方战争)是一场非正义侵略战争.主要原因是沙俄与英法之间在近东争霸,尤其是争夺君士但丁堡和黑海两海峡控制权.在英法的纵勇下,1853年9月26日,土耳其对俄宣战,但其舰队很快被俄全歼;1854年英法对俄宣战,奥地利也敌视俄国,俄最终战败.克里米亚战争充分暴露了沙俄专制和农奴制度的腐朽无能,加快了国内革命形势的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正意味着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崩溃,从而促成了俄国农奴制的改革.克里米亚战争是继拿破仑战争之后的又一次大国争霸战争,将所有欧洲大国都直接、间接地卷了进去.欧洲政治格局也暂时由英、俄居优势转变为英、法占主导的均势.维也纳体系,由于未能阻止大国战争的重新爆发,也走到了尽头.
19、《独立宣言》:1775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杰斐逊等5人起草的《独立宣言》.它阐发了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的思想,阐明革命、争取民族独立是北美人民不可剥夺的正当权利.它谴责了自1763年以来英王堆殖民地的种种罪行和暴政,指出这样的暴君“实不堪做一个自由民族的统治者.”最后,庄严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独立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美国的诞生,它从此成为美利坚民族反英斗争的旗帜.
20、武装中立同盟:北美殖民地进行反英独立战争期间,俄国联合丹麦、瑞典结成以武装保护中立国船只在交战国海岸自由航行进行贸易的同盟.1778年 2月法国同美国签订同盟条约,次年法国又同西班牙缔结联盟,共同反对英国.英国在同 3国(后增加荷兰)作战时,实行海上封锁,拦截中立国船只.1780年 2月,俄国为保护战时与交战国进行贸易,宣布如下原则:中立国船舶可以自由地在交战国港口之间及其沿岸航行.除战时禁运物资如武器、弹药、造船器材等外,交战国不得夺取中立国船舶上的货物.后来,欧洲列强除英国外都加入了武装中立同盟,英国孤立之势形成,客观上有利于美国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
21、美国独立战争:(1861-1865)美国联邦政府反对南部种植园主武装叛乱的战争.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和黑人奴隶两种制度的尖锐矛盾.实质是政治经济制度的冲突.北方为发展资本主义需要大批自由劳动力,充足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迫切要求废除黑奴制,这就和南方黑人奴隶制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1861年,南部各州宣布独立,分裂国家挑起内战.1862年,林肯颁布《宅地法》发表《解放黑奴宣言》大大提高了黑人的积极性,政府军转败为胜.1865年,攻占里士满,内战结束.南北战争是美国资产阶级的继续,为美国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扫清了障碍.从此,美国一方面仍把注意力放在西半球一方面把触角伸到了亚太.
22、明治维新:日本历史上划时代的资产阶级改革运动.1854年,美国用武力打开日本门户,列强纷纷与幕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外国的入侵,使日本面临着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在此背景下,1868年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地主资产阶级的天皇制政权,从此实行一系列扶植资本主义的改革,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的口号下迅速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但在浓厚的封建性和侵略性.从此,日本“脱亚入欧”,加入欧洲列强的行列,侵略亚洲各国,把自己置于同亚洲各民族对立的地位,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国家.
23、三皇同盟 :德意志统一后,俾斯麦为了孤立和打击法国,策划德皇与俄、奥两皇结成的同盟.1872年9月,奥皇弗兰茨一世、俄皇亚历山大二世访问柏林,与德皇威廉一世会晤.三国议定:维持欧洲现状;协同解决东南欧的纠纷.1873年5月6日,德皇威廉一世彼得堡,德、俄签订一项军事协约.约定:缔约一方被欧洲任何一国进攻时,另一方应出兵相助.同年6月6日,俄皇亚历山大二世访问维也纳,俄、奥两皇又签订《兴勃隆协定》,约定:遇有第三国侵略危及欧洲和平时,两国应立即商讨共同的行动方针.同年10月22日德皇也加入这一协定史称三皇同盟.三皇同盟是一个旧式王朝外交的产物它所维护的是君主之间的协作关系.它所反对的是欧洲革命的共和运动及所有社会主义组织,与1815年俄普奥三国“神圣同盟”性质一样反动.从此俄国能全力以赴在中亚应付英国,而德国则可利用它对法国进行侵略.
24、“门户开放”政策:1898年,美国正在进行与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海湾港口和“势力范围”的争夺.1899年9月和11月,美国政府先向英、德、俄三国,接着又向法、日、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承认各国在华“势力范围”和它们已经得到的路矿等特权,同时要求列强在租借地和“势力范围”内,对任何条约口岸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加干涉;对各国货物,一律由中国政府按照现行税率征收关税;在征收港口税、铁路运费方面,对别国船只、货物不实行差别待遇. “门户开放”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削弱列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为美国的垄断组织创造更加有力地条件.这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经过几年空前尖锐复杂的大争夺之后,终于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上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侵华的联合阵线.“门户开放”政策是近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石,从此美国走向独立自主的侵略扩张政策.
25、再保险条约:俾斯麦为孤立法国,讨好俄国,1887年 6月18日同俄国签订的一项密约.由于1879年德奥同盟已经保证奥国在德、法战争中保持中立,这一条约又保证俄国的中立,德国因而获得了双重保险,故名.该约规定,缔约国一方如与第三国(法国和奥匈帝国除外)交战时,另一方应保持善意的中立,德国承认俄国在保加利亚和东鲁美利亚占优势的合法性.双方约定维持巴尔干半岛的现状并重申在1881年已经同意的原则,即俄、德共同对土耳其苏丹施加压力,不许外国军舰进入博斯普鲁斯和达达尼尔海峡.在附加的议定书里,俾斯麦同意在俄国采取行动保卫黑海入海口时,德国保证持善意的中立,并给俄国以道义的和外交的支持.这意味着,德国支持俄国占领海峡甚至君士坦丁堡.
26、“光辉孤立”: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英国政府所奉行的外交政策.“光辉孤立”一词由财政部长福斯特于1896年 就英国外交政策发表的演说.英国在和平时期为维持欧洲大国之间的均势,不愿与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以保持行动自由.对从英国的地理位置和殖民大国的现实情况来看,推行均势政策以维持欧洲大国间的力量平衡,充分利用列强间的矛盾以扮演调停者的角色,是最有利于捍卫英国的利益的.进入帝国主义时代,世纪之交的列强实力地位发生重大变化,英国经济实力优势逐渐丧失,海上优势地位不断动摇.损害英国威望的事情接连发生:惟日本与英国抱有反俄的共同目标,双方于1902年结成同盟.以后又签订1904年的英法协定和1907年的英俄协定,英国“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遂告结束.
27、美西战争:美国为夺取西班牙殖民地而发动的一场重新瓜分世界的最早的帝国主义战争.19世纪最后30年间美国垄断资产阶级为扩大商品销售市场,取得廉价原料和新的投资场所,走上向外侵略扩张和争取世界霸权的道路.起因:在美国对外扩张的目标中,古巴具有突出的地位.此外,在太平洋和远东地区,美国还想从西班牙手中夺取菲律宾,并以此作为据点,参与掠夺中国.1895年 2月古巴爆发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大起义.西班牙殖民当局进行血腥镇压,美国乘机制造舆论,加强战争宣传. 1898年美国借口西班牙使节侮辱美国总统和“缅因”号向西班牙宣战.最终西班牙战败,被迫签订《巴黎和约》.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取得波多黎各和关岛等殖民地,还以2000万美元的代价,取得菲律宾宗主权;西班牙承认古巴独立.在古巴政府建立前由美国占领,但战后美国并不撤军,并于1901年迫使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规定古巴未经美国允许,不得与外国签订条约或借款.美国有权在古巴修建军港,租借煤站及军事基地等.通过美西战争,美国大大加强了它在加勒比海和太平洋远东地区的军事和政治经济地位,为进一步扩大对拉丁美洲和中国的侵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美西战争是一场典型的帝国主义列强重新瓜分世界殖民地的战争,美国加入了争霸世界的行列.
28、大棒政策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提出和实行武力威胁和战争讹诈的外交政策.他曾在一次演说中援引了一句非洲谚语:“手持大棒口如蜜,走遍天涯不着急”来说明他任内的外交政策,后发展成所谓“大棒加胡萝卜政策”.20世纪初,美国凭借其大为增强的军事经济力量,积极推行向外扩张计划,加强了对拉丁美洲,特别是加勒比海地区的侵略.罗斯福根据马汉的制海权理论,主张以武力为后盾,迫使拉丁美洲国家“循规蹈矩”,听命于美国.在大棒政策的指导下,美国凭借武力,多次公开干涉拉丁美洲国家的内政.1903年,罗斯福参与策划并出动海军支持巴拿马政变.1904年,美国又出动军舰,迫使多米尼加共和国将一切关税交给美国管理.美国推行大棒政策的地区,并不限于拉丁美洲.罗斯福一再出动武装力量,肆意干涉他国的作法,激起拉丁美洲各国的强烈反对,也引起本国广大人民群众的不满.
29、金元外交:美国从塔夫脱总统提出的鼓励和支持银行家扩大海外投资,以实现向外扩张的外交政策.罗斯福总行的“大棒政策”遭到世界各国,特别是拉丁美洲人民的反对,故塔夫脱和鼓吹积极的经济扩张政策.塔夫脱提出“用金元代替枪弹”,他们主张运用外交政策推动和保护美国银行家的海外投资,特别是对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地区和中国扩大投资,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各国.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资本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30、英布战争∶ 英国同荷兰移民后裔布尔人建立的南非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为争夺南非领土和地下资源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战争起因:19世纪下半叶,在南非班图人世代居住的奥兰治和德兰士瓦,先后发现了蕴藏量十分丰富的金刚石矿和金矿.欧洲移民大批涌入,开矿寻宝.英国垄断资本家垄断了金刚石和部分黄金的生产.德国也逐渐在布尔人治地内建立了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英、德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在金矿资本家的怂恿下,英国政府为控制所有矿区,力图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