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03:11:24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语文教学的实践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二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中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什么是实践?

《标准》中讲的语文实践与哲学讲的实践有所不同.

哲学讲实践,是指人类是有意识、有目的活动,是能动地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全部活动,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认识的目的.

《标准》提出的“实践”只是指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一种特殊的实践能力,包括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实践活动,即各种形式的听说读写活动.

什么是语文实践?

语文实践,最重要、最关键的是“用”.学习语文必须有足够的“积累”,这是不容忽视的规律;但是,“积累”是为了“运用”.也就是说,学语文不仅提升人的人文素养,而且能掌握一种工具、一种手段.既是工具,就不能当作摆设,而要用以参与种种实践活动.对于在校的学生来说,首先是拿它用于学习实践,用于学习各种新的知识技能;还要把它用于生活和种种社会活动.学生学了一些字词,学了一些句子,读背了一些诗文,如果仅仅是为了记住它,把它储存起来,那是我们一贯反对的“死读书”,必然导致死记硬背,使学生的思想僵化,才智被扼杀.“积累”和“运用”兼有,才是完整的语文能力.我们期望学生们学过的语文知识技能,能够对学生学习新教材、新知识发生积极的影响.所谓从已知到未知,举一反三,前提是要“会用”——用已知去探索未知,用“一”去反“三”.学生在学习中有困难,往往不是因为他们所学的内容像“天书”一样难懂,而是由于已经学过的东西用不上,不会用.这怎么能谈得上语文实践能力呢?

什么是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实践能力,谈到根本处,还是要重视、强调能力.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是密不可分的.没有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就不可能形成语文实践能力.《标准》提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语文知识不重要了.

《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多处讲述了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丝毫没有否定语文知识的意思,问题是怎样认识和对待语文知识.《标准》指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是说,语文实践能力不应当按照完整的语文知识体系去设计、培养.对此,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它,这跟要不要语文知识不是一回事,不能把语文知识与语文实践能力对立起来.

什么是语文实践活动?

有时候语文课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课.语文实践活动是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应用,又在应用中获得新知,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师只是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绝不能以繁琐分析和机械练习去干扰和压抑学生的求知和探索.一句话,教师的职责是因势利导、从旁协助,而不是越俎代庖,包打天下.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日常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不断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增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

坚持趣味性原则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也是开展好活动的关键所在,要使学生对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就要新颖、有趣、富有吸引力.多年来,我们从教材出发,从学生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出发,选择了参观、观察、访问、游览、游戏、制作、比赛等不同形式,通过校内校外结合,家庭社会结合,学生活动情绪十分高涨.实践中,在活动形式上注重新颖、有趣的同时,着重利用学生的心理优势,激其兴趣,提高素质.儿童的好奇心是成功的动力,平素我们善于发现引导这种追求的本能.比如,孩子对大人们在管理社会、家庭的行为方面产生一种好奇心理,盼望着也与之等同.于是我们就组织学生参加“今天我当家”活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做一天令自己满足的工作.这种正当的兴趣不仅仅改变了家务劳动中被动操作的枯燥情绪,同时还连带产生许多积极效应.学生兴趣的倾向性是一种心理品质,是正常的心理状态,教师有责任注意并发现儿童的兴趣倾向,并通过语文活动激发兴趣,为学生提供施展个性特长的机会.事实证明开展语文活动要坚持趣味性原则.

坚持参与性原则

语文活动坚持以学生为活动主体,活动中我们力求体现“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参与.为充分体现“三个有利于”,我们试行了全体学生参加的课首3分钟说话系列活动;语文、说话、作文课走出课堂系列活动;写话训练系列活动;学科横向联系系列活动等.每一项系列活动的扩展内容,不仅让学生全体参与,还要全程参与,任何一项活动都让学生善始善终,积极主动地参加.如“一分钟谈天说地赛”,就是人人参与、人个参加的语文活动.活动前先让学生收集材料,并根据自己所需整理成文,比赛时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活动后,又要根据活动情况,写出活动感受,并在作文课上交流.这样,参与的人多,发言面广,从活动内容的确定,到活动过程的实施,都是由学生亲自实践去完成,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坚持层次性原则

落实这一原则时,主要从学生的年级特点出发,设计不同培养目标,再依据不同的目标,选定不同的活动内容.如低年级重在诱发学生对语文的直接兴趣,以语文游戏活动为主;中年级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稳定性,以技能演练活动为主;高年级则要发展学生学习语文的广泛性、持久性、深入性,以实践活动为主.

为什么语文教育要重实践呢?

首先是由于语言运用往往因为“约定俗成”而无理可讲,人们的母语是在生活中自然习得的.从课本上和教师那儿获得的,只有比自然习得的更为集中和规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自然习得中的实践经验和积累等本性.

再者,语文课程是应用型课程,“应用”要求实践,要求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悟.

其三,语文学习需要积淀内化,内化需要体验,没有实践就没有体验.

第四,只有实践,才会占有更多的学习资源,书本上所没有的资源.课程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各类教学设施和实践基地;二是校外的课程资源.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所等广泛的社会资源及丰富的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等.广泛地利用这些资源,其实质就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

如何实施语文实践活动?

一、创设实践情境.

每个人对母语的学习都是在生动探索、自觉实践中不断增加积累、提高感悟、掌握运用的,这是母语学习的规律.但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这种感悟、运用能力,仅靠自己的闷头游水是不够的,它还需要辅以生动的实践情境.而教材并没有很具体给予我们关于语言实践情境的设计,需要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通过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多途径地为学生创设实践的情境,来提高语文实践的效率.

低年级真实情境:如《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学习第二小节时,不单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体会蒲公英妈妈对子女的爱和蒲公英娃娃欢乐地乘着轻风去旅行的感情,而且创设了一个语言实践的情境:让学生想象蒲公英娃娃即将离开妈妈了,与妈妈有什么话要说.学生一个扮演妈妈,一个扮演娃娃,“妈妈,我要出发了,你要保重啊!”“孩子,你将借着风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了,妈妈又给了你降落伞,你要小心啊!”“妈妈,再见!”学生边对话边做动作,好像真的要随风飘舞似的.从学生的表演中,可以看到他们对课文已经理解,也看到教师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日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中高年级虚拟情境:俞大明《小镇的早晨》、《观潮》、《景阳冈》.

二、拓展实践空间.

语文作为母语,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有着广泛的学习、实践空间.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把这空间局限于课文、课本、课堂,将难以把课堂上习得的语文规律在现实生活的实践运用中继续发展.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树立大语文的观念,使书本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使课内与课外沟通,把自然、社会、生活带入课堂,促使学生的语文实践走向社会生活.并注意激发学生进行实践的兴趣,把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引入课堂,给学生以最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调动其积极、饱满的情绪参与语言实践,在实践中培养实践的兴趣,从而掌握实践的方法,逐渐形成自觉开展语言实践的习惯.

走出课文:课文内容单薄,零散,平淡,引进跟课文内容向关联的学习资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引进藏克家的诗《有的人》.

走出课本:寻找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

走出课堂:用生活世界、自然界活生生的东西来支撑语文学习.如为了使《说茶》一文的学习更体现生活性,可先让学生走出校门,到茶庄去了解茶叶的种类、价格、生产工艺,去茶馆体验品茶的快乐,感受茶文化.然后再回来学习《说茶》,就更有味.江苏版教材《秋天的叶子》,带领孩子走进公园、田野、树林.

三、丰富实践形式.

在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虽然也注重知识的迁移,布置一些课外的练习,但是这些练习更多的局限于做习题,或进行小练笔.应该说这些实践是微不足道的,或者说是流于形式的.学生需要大量的课外语文实践来让课堂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经验,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作为语文教师必须为孩子们构建一个开放的语文学习体系,提供更多的语文实践的形式.

1、推荐作品.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推荐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作品,如与之相关的原著,与之文体相似的或主题相似的文章等,鼓励学生从课堂走向课外,在书海中进一步学习实践.在阅读数量上不断积累.有数量才有质量,没有量就谈不上质.

2、精读练笔.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就是读和记,精读博览和大量练笔.鼓励学生写读后感、观后感、每天随想、把每天的实践感悟通过笔头记录下来.还可以组织学生办小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的机会.

3、变换课型.语文的学习不仅要重视书面语言的培训,更要重视口头语言的练习.根据学生好动爱玩的特点,我们可以把语文课变成表演课、朗读比赛课、故事会、演讲课、辩论会、讨论课,增加口头实践的机会.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学生装要想演好角色,就必须熟悉剧本,了解时代背景,切身体会角色的内心世界,从而理解人物个性,理解作品的魅力.对于一些抒情散文,则可采用朗读比赛的方法,先对文章进行反复的诵读,体会文章的意境,与作者进行内心交流,在此基础上在进行讨论,会促进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四、提升实践品质.

新课程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独立、自主、合作的实践中得到发展.《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对于不同水平的学生,采用同一形式、统一步伐的学习活动,会令他不感兴趣,或者会令他感到力不从心.既然学生存在学习个性、能力水平的差异,我们教师就应转变观念,把过去作为主讲者、传授者的课堂教学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如一教师在教学《画杨桃》时,在教室摆设了一大杨桃,他先出示学习要求,让学生选择其中一项:①用你的学习方法读课文,了解文中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你知道什么?②读课文,与同学讨论一下,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这杨桃,对照课文,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然后说说你的想法.接着是学生自由组合进行学习.学生自由学习结束后,教师说:“通过刚才学习,现在你有什么话要说吗?”有的学生说:“我从不同的角度看这杨桃,看到是怎样就怎样画,与文中的小作者一样,都要实事求是地依据自己的观察而画.我想以后做事情也一样,都要实事求是.”有的学生说:“刚才我先读课文,对于小作者看到杨桃像五角星是有点怀疑的,但后来通过观察,发觉真的是那样,所以往后做事情,我都要亲自看一看,了解情况.这件事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环节的教学中,把读课文、认识事物、明白道理与思维训练、感情共鸣整合在一起了,也在综合读、议、讲等语言文字训练的实践活动中,揭示课文中的道理,延伸课外.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弹性地自主地选择学习方 法,独立地进行思维活动,积极探索、实践,而且教师提出汇报要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体会作汇报,每个学生都能在实践中使实践品质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提高.

五、优化实践过程.

1、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经常探索
学生实践活动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在教科书上和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上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标准答案.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产品的制作,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顾问、指导者、鼓励者,而不是操作者.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的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探索是在课堂上很少见的.教师不要事先准备出相对标准的答案,或对学生的发言进行暂缓评价,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的探索.
2、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反复尝试
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教师按照课本讲授,很少走弯路,而是走捷径直接到达结论.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却不同,科学真理、正确结论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得,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为进行反复的尝试.学生实践活动不仅允许学生走弯路,允许范错误,而且必定要走弯路,必定要犯错误,学生只有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才能得到成功.例如学生为了朗读好一句话,尝试多种情感表达方式,来体会在不同的情景下不同的表达结果..
3、启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创造
在语文实践活动要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包括提出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完成任务的方法、都不要设置框框,学生可以充分自主、充分自由的开动脑筋,大胆想象,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但是它同人类的一般实践活动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它仍然不是以客观世界的改变为目的,最终目标在于学生的发展.如学习《鸟的天堂》,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想象,想象画眉鸟唱歌的歌词大意,体会鸟儿的快乐的心情.
4、珍惜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生命历程

开放型的语文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智慧生命,还关注学生的价值生命.关注生命的教育理念的确立,是21世纪人类在教育观念上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它意味着今后我们要将教育思考的对象从认知领域转变到生命领域,将教育、教学的发展目标由知识层次提升到生命的层次.

每一堂课都是师生之间不可重复的生命体验;

承认每个人的生活世界不同、实践方式不同、情感体验不同

学生的个人生活经历对于课程学习来说,是一个独特的课程资源,这个资源是任何资源所替代不了的,它是学生情感体验的积累和提炼.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因为个人经历的不同,个体情感的差异,会呈现不同的特点,个性化的,层次性的,体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生命体验.每一堂语文课就是师生之间的不可能重复的生命体验.因此我们强调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拥有完整的生命经历,珍这种师生独特的生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