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阅读教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22:12:45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

如何提高阅读教学
阅读是什么?是从文字中取得意义的心理过程.阅读是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认识世界的主要手段.阅读在本质上是一种智力活动,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积三十年的经验,使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可见阅读在现代学习和人材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帮助学生从小学会阅读,学会有成效地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便使他们在未来生活中成为学习的强者,社会发展的主人,这是语文教学头等重要的任务.如何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经常在思索的问题.我认为首先应该转变以下几个思路:一、确立“单一目标”为“多维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为了体现“全面”、“综合”,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方法、过程”这三个维度提出的.我们的阅读教学要本着为学生全面发展为立足点,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就要时时刻刻考虑到 “三个维度”的目标.这三个维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它的达成是整合的、相互渗透的、螺旋上升的.许多老师在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到了“知识、能力”这个层面上的目标,让学生学的是教师对文章的解释,而不是文章本身;让学生说的是教师想要他们说的话,而不是他们自己要说的话;让学生用的是教师设计好的方法,而不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也有些教师对三个维度的目标认识不到位,教学中人为地将三个维度目标割裂开来,或者只注重单一目标,不能很好地达到教学的整体目标.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来达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全面落实.1、积极参与,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新课程强调从小养成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只有主观上愿意学、有兴趣、有好习惯,才有可能学好语文.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使自己的态度、情感发生变化.可以说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必不可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2、有效参与,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维度.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是千差万别的.思维活动方式不同,情感活动的形式各异,意志活动的强弱不一,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也不一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打破常规,教师不要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以自己的思维模式去规范和限制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是过早地去追求统一的认识、统一的结论,允许不同的认识和认识的不同水平的同时存在,要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实现对文章内容的深入理解.如教学时教师可先把问题抛给学生,问题一旦抛出学生便从问题出发,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即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完全在感受和体验的过程当中得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千差万别的表现,都反映在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上,这恰恰是有效参与的体现.3、三维融合,体现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感悟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通过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学生自主地去理解和感受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既获得了知识,又产生情感、激发想像、启动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理解与感受过程中.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在分析人物时,我创设了许多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感受知识.例:出示描写阮恒动作的句子“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举起来.”让学生体会他的心理活动,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得出不同的答案,接着我又出示描写他神情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学生得出了“难过”的结论.随后我问:“他如此害怕、难过,为什么还让针头扎进血管?”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她是我的朋友”,进而几名同学结合自己的经历谈感受,认识到友情是珍贵的,要以诚待友.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为主线,在学生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观点的过程中,学习文章的内容,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了人生有益的启示.由此可以看出,三个维度是交融在一起的.三个维度的交融,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二、强调“单一方法”为“多种方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 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如果说朗读、默读和诵读是指阅读的方式的话,那么,精读、略读和浏览则是指阅读的方法了.我们的阅读教学应以精读训练为主,略读、浏览则为精读的重要补充.精读是认真仔细地研读,揣摩探究,有时甚至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略读和浏览可以用较少的时间浏览到大量的信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获得对阅读材料的认识,俗话说的“一目十行”就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方法.在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要综合运用,通过浏览迅速选择阅读材料,通过略读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通过精读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当然,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整体性阅读”、“寻找性阅读”、“浏览性阅读”、“鉴别性阅读”、“筛选性阅读”等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地探索和运用.如我在教学《夕阳真美》时,设计了以下环节:1、畅谈夕阳,引入“美” ;2、初读课文,感知“美”; 3、精读课文,感悟“美”;4、感情朗读,品味“美” 5、回读比较,体验“美”; 6、延伸训练,拓展“美”.整堂课教学做到将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读与思紧密结合.通过组织不同层面、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突出“以人为本、以读为本”的教学思想,顾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三、转变“唯一有解”为“多元解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兵家读之为兵,道家读之为道,治天下国家读之为政,无往不可.”(清·薛雪《一瓢诗话》)而我们却一直把韩愈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视作自己的教学座右铭,在阅读教学中追求唯一正确有解,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失去了对多种意义的理解,这种僵化的教育模式压抑了教师的创新个性,又使学生养成了崇拜权威、惟师、惟书、惟上的思维定势.教师一味地视教材、教参为圣本,按照统一的“模板”去解读课文,学生也早就学会了我们解读文章的“套路”了.如学习《狐狸和乌鸦》一课时,师问:“小朋友,你不喜欢谁呢?”生答:“我不喜欢狐狸.”又问:“为什么呢?”生答:“因为狐狸太狡猾了!”此答案正中教师下怀,便开始总结谈话.忽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喜欢狐狸,不喜欢乌鸦.”师问:“为什么呢?”生答:“狐狸很聪明,在大自然中我们就要学习狐狸的生存本领,而乌鸦太笨!”师导:“你怎么能这样说呢?”……教师如此强塞给学生大家都这样认为的“公话”,消泯学生自己心里想说的“私语”,长期以来,我们在不经意中泯灭了自我,泯灭了个性.在语文课上,这样的语言要多起来:“读了课文,你有话想说吗?你有问题要问吗?”“你读懂了什么?”“你想怎么读?”“还有不同的看法吗?”……如果我们不能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思想的解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如果我们不能适应学生从多维角度提出的各种问题,充分肯定学生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如果我们不能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构建民主的课堂氛围,我们又怎么能让学生在多元解读中,张扬个性,完善人格呢?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就意味着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解读文本.阅读一篇篇的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引导学生探究性阅读,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阅读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诵读、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在《争论的故事》教学中,学生们纷纷发表看法:“兄弟俩真笨,为什么不先把大雁射下来再讨论怎么吃呢?”“他们只会浪费时间.”“他们不会抓住时机.”“兄弟俩不应该光说不做,应该先做再说.”“兄弟俩应该互相谦让.”……这些都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成果.当然,学生个性化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我们要学会宽容,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尤为重要. “天空宽容了云朵,才拥有了彩霞.江河宽容了溪流,才拥有了浩瀚.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丰收.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有了成功.”我们要让学生张扬个性,尊重他们的生命姿态、思维特征、生活方式;我们要鼓励、引导学生在碰撞交流中判别体验的正误;我们要引导学生求真、求善、求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