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天祥你们有什么自己的见解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4 07:24:50
对于文天祥你们有什么自己的见解

对于文天祥你们有什么自己的见解
对于文天祥你们有什么自己的见解

对于文天祥你们有什么自己的见解
自由是什么?简单的说,自由就是随心所欲.自由的基础是个人,而个人的随心所欲是建立在理性、人性上、更是建立在自己一生理想、信仰、所信所奉、所学所识之上的.人不是自己以为自己是那样人就是那样人,也不是自己宣称自己是那样人就是那样人、更不是自己信奉那样人就是那样人,而人最终是那样的人这需要实实在在的检验,这就是朱子说的“正心诚意”,自己真诚的审视自己,而最终能有这个检验并通过之,也就是达到了孔子说的,也是儒家一直奉为最高标准的“求仁而得仁”.这种“求仁而得仁”的自由,就是个人的最大自由,唯一可惜遗憾的是这种检验并不是人人所能够遇到的.而这种“求仁而得仁”人生的自由最大诉求,往低里说,套一句时髦的话,就是实现自我的价值.
  这就是当年梁漱溟在对抗毛泽东的暴怒侮辱威胁时,依旧抗争时说的一句话,“今天我的行动,也是对自己的一个考验.”这何偿不是对自己一生所信仰所尊奉的,也就是自己到底是何种人的考验呢?
  这种“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求仁而得仁”的自由,历史上最著名的,也是标榜的最清楚的莫过于民族之魂文天祥了.
  文天祥,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二十岁那年就中了状元.起初曾过的是声色犬马的生活,但一到国家有难时,马上抛弃自己的物质自由,而去救国难,史载: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至是,痛自贬损,尽以家赀为军费.每与宾佐语及时事,辄流涕,抚几言曰:“乐人之乐者忧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而在此后的岁月里,文天祥饱偿了失败、被俘、自己战友的误解、甚至昔日故主的劝降的考验.而面对自己故国旧家的沉沦,也只是无奈的写出“化作啼鹃带血归”的啼血诗句.最终也是没有救国成功,而且自己最后也被关在监狱里,饱受虐待没有了人身自由.但其昂然的求死,“愿赐之一死足矣”,何偿不是自己对自己人生诉求的实现呢?在这种意义上文天祥是自由的.
  文天祥一生倍偿颠簸流离,血和泪,屈辱失败,而不改其志,其究竟是追求人生何种诉求?有的人没有仔细去体谅、理解、将心比心.而是居然在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受到了他们的责难.前有汪逆周贼赋诗写文,说什么文天祥为了国家,应该不求留名,或又说只为自己的名誉,不顾百姓,而贬低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又有些人说文天祥只是忠于一姓,不是为了国家民族.在有些人的眼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中的“天下”也只是统治阶级的天下,对于这种被“阶级”教育出来的所谓要和中华千年文明决裂的“新社会”的一代人,其是不能理解中国古代文明早有的“治国平天下,舍我其谁”的“天下”,也是不能理解吕不韦的《吕氏春秋》中就有的“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而不是一人的天下”的“天下”,所以这些所谓新社会的新人,其也是不能理解早在中国古代文明社会就创造出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物质文明,当然也不能理解一年断狱死刑犯才26人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太平盛世和璀璨的文明.孰不知一个太平盛世不仅是要看其物质文明有多丰富,更要看他的精神文明,而这精神文明重要的标志就是从社会治安和犯罪率等硬指标来考量的.
  在文天祥求死后,史载:天祥临刑特别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数日,其妻欧阳氏收其尸,面如生,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字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我想文天祥的死其心是安祥的、是遂了心愿的,也可以说是自由的,这就是文天祥最后的遗言所说的“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也是孔子儒家说的“仰不愧于天”、“俯无祚于地”的昂首屹立于天地之间.
  有人说这种“求仁而得仁”的自由岂不简单,此话非也,要知道历史上文天祥这样的人是太少了,而曾对明廷写下“君恩似海,臣节如山”的洪承畴、李秀成之类的人是太多了,更多的是还是对侵略者的望风而拜的数也数不清的无名之人.他们都是为了物质的自由,而舍弃了自己的精神诉求.所以真正的自由,是这种信仰情感精神始终不渝的精神自由?是对自己人生的,自己一再信奉宣扬的落在实处的考验并通过之的自由,也是不屈不挠,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自由追求.自由的诉求不应是要得到什么,而是能够始终不渝的去做自己愿做的事情.要知道文天祥的尽忠,是在宋廷皇帝投降后诏书全国,要全国投降下的尽忠.文天祥就是这些拒绝投降的文武将领的大忠大义的人的代表,文天祥甚至面对宋廷废帝的亲自劝降.也是大哭而不应.正所谓:一片冰心永恒人间.
  而对于那些背叛自己一生信仰、一生所奉的所学所识的人,其要么是堕落的麻木,要么是清醒的惭愧,前者洪承畴之流,后者李陵之流.所以即使是满清的异族入主中原后,也是特别设立“二臣传”,来鞭挞对满族尽忠的二臣.对忠义志士进行永恒的表彰,对背叛之人进行永久的谴责,要知道“忠义”自古至终都是中华文明传统美德之重要内容,而在今天则尤其强调的是首先要忠于的是人类、国家、民族,而不是一姓、一派、一党,因此在此意上中华文明上的树立“二臣传”的传统也不能丢.
  文天祥留给后人的不是什么物质财富,而是一个民族的魂魄和精神,在明末,中华民族又一次遭到了外族的入侵和杀掠,文天祥的精神是这样激励后人的.明末民族英雄张煌言被捕从宁波解送往杭州的水路上,听见的是有人在船蓬下为其低声吟唱《苏武牧羊曲》,在渡钱塘江时,又有飞如船舱一个小纸团,里面写着:“此行某作黄冠想(出家当道士),敬听先生《正气歌》”.而张煌言最后以自己这样的一首诗:“国破家亡欲何之?西子湖头有我师.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惭将赤手分三席,敢为丹心借一枝.他日素车东浙路,怒涛岂必属鸱夷.”回答了无数的爱护关心他的的广大的国人.
  因此在今天,即是中华民族已经又融入了很多新的民族血液,苏武、文天祥、张煌言留下来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魂魄永远不能丢.而在今天,更应把中国历史上、中华文明传统中的“求仁而得仁”的民族魂魄、民族志向、民族精神发扬光大在为中国人民人人得到自由的自由主义解放运动中.在此意义上,自由的、忠义文天祥永远傲视千古.

惶恐滩头说惶恐,伶仃洋里叹伶仃!
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民族英雄!

宁折不弯的英雄气概,舍身取义的民族精神,民族豪杰,功彪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