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的革命功绩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6:26:32
孙中山的革命功绩

孙中山的革命功绩
孙中山的革命功绩

孙中山的革命功绩
孙中山(1866.11.12—1925.03.12),名文,字载之,号逸仙.中国近代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创始人,三民主义的倡导者.首举彻底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1929年6月1日,根据其生前遗愿,将陵墓永久迁葬于南京紫金山中山陵.
  早期革命:
  1894年6月,孙中山尝于《上李傅相书》中,提出多项改革建议,惟李鸿章断拒.失望之余,他于11月24日赴檀香山茂宜岛,筹划通过募款,创建生平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并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口号,计划以“振兴中华”为目标,以排满思想为其革命事业铺路.   1895年,孙中山到香港,会见旧友陆皓东、郑士良、陈少白、杨鹤龄等人.同年2月12日,孙中山在中环士丹顿街13号正式成立了“香港兴中会总会”.其时,杨衢云、谢缵泰等人已经以“开通民智、改造中国”为宗旨,先行创立了“辅仁文社”.因志业相近,孙中山遂与辅仁文社接洽,而衢云等欣然同意,举全社并入兴中会.其后租赁总会所一处,托名“乾亨行”.同年2月20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作公开演讲时提到,他的革命思想源于香港.[2]   1895年2月21日(正月二十七日),兴中会总会在香港正式成立,与会者皆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为誓,选出杨衢云为会办(President,当时译为“伯理玺德天”),孙中山为秘书.3月16日(阴历二月二十日),首次干部会议决定,先攻取广州为根据地,并采用陆皓东所设计之青天白日旗为起义军旗,随后即分工展开各种活动.   当时,衢云主持后方支援工作,孙中山主持前方发难任务.于是他进入广州,创农学会为机关,并广征同志,定10月26日(重阳节)为起义之日.可是因为事先泄密,这次起义以失败告终.陆皓东等多位重要成员被捕处刑,孙中山则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   同年11月,孙中山避往日本,并于此时起剪掉辫子,改穿西服.1896年初与其妻儿抵达夏威夷,再转往美国,希望在旅美华侨中发展兴中会及筹款.
  1896年秋,孙中山转往英国伦敦,在当地被清廷特务缉捕入中国使馆,成为国际事件.事件后来被称为“伦敦蒙难记”(Kidnapped in London,又译作“伦敦被难记”),孙中山被邀以英文写作出书,描述其遭遇,亦因此事而名声大噪.   1897年,孙中山经加拿大,转往日本.先结识宫崎寅藏、平山周,二人后来成为孙中山的长期支持者;透过宫崎及平山,孙中山再结识日本军政、帮会中人,包括犬养毅、大隈重信、山田良政等人;并一度接触梁启超等保皇派.   1900年,庚子国变引来八国联军,孙中山借机联系时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希望能筹划南方诸省独立,成立类似美国的合众国政府,李鸿章也答应与其会见.但在日本友人协助下,却发觉一切不过是个清廷陷阱.而后李鸿章赴北京协调条约之事,此会面也无疾而终.   同年9月,孙中山与日本友人及原兴中会骨干人物,先赴香港,被禁入境后转往台湾,得当地日本官员答允,支持在广东发动起义(称惠州三洲田起义).后因日本官员临时改变态度,起义失败,孙遂返回日本.   
  1903年夏,孙中山在日本青山开办革命军事学校起,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设为革命誓词.同年9月,孙中山再赴檀香山,希望在华侨中发展革命.   
  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加入洪门,成为致公堂洪棍.同年赴美国,一度被美国移民局扣留在旧金山.后得旧金山致公堂保释,代聘律师之后,方才免被遣送回中国.接着,他又到美国东岸寻求华侨支持革命,并于纽约首度发表对外宣言,希望博得外国人士对革命的支持与好感,但并未取得甚大成果.年底收到中国旅欧学生资助,转往欧洲活动,在伦敦、巴黎、布鲁塞尔等地中国留学生中,进行革命宣传,并从留学生中筹得款项.   
  1905年,孙中山再赴远东,7月抵达日本横滨.在宫崎寅藏介绍下,与黄兴见面,并开始筹划联合各革命组织.   
  1905年8月,在日本人内田良平的牵线下,结合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与宋教仁等人的“华兴会”、蔡元培与吴敬恒等人的“爱国学社”、张继的“青年会”等组织,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为同盟会总理,再度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确定为革命政纲,并将华兴会机关刊物《二十世纪之支那》改组成为《民报》.   他在《民报》发刊词首次提出“三民主义”学说,即“民族、民权、民生”,与梁启超、康有为等改良派激烈论战.继而编定“同盟会革命方略”,正式宣示进行国民革命,举所誓之四纲,力图创立“中华民国”,并定“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三程序.   
  1906年,孙中山由法国到日本,中途逗留新加坡,抵日后又重返新加坡.同年6月,孙中山在晚晴园主持成立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新加坡由此成为革命党人在南洋的活动中心.
  1907年,日本政府受清廷压力,以一万五千元请孙中山离开日本.孙中山收款后,于3月离开日本.由于此事未经同盟会内部商议,于是引起会内分裂.孙中山赴南洋后,在胡汉民、汪精卫等支持下,在南洋另成立同盟会总部.   
  1907年 5月22日,由孙中山指派许雪秋及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领导发动的潮州黄冈起义爆发,因寡不敌众,力战6日而败;27日下午,起义军宣布解散,总指挥陈涌波、余既成被迫走避香港.   
  自1907年7月至1911年,孙中山多次授命其他革命同志,在全国各地发动起义(见“起义年表”),甚至经越南亲赴广西主持镇南关起义,最终被法国当局拒绝入境,一直至辛亥革命成功以后,才再度踏足中国国土.   
  1909年至1911年期间,孙中山大部份时间花在旅途之上,多次在各国华侨、留学生中筹划革命经费及外国政府支持,然而所得极为有限.与此同时,同盟会及其周边组织快速扩张规模,并于1910年1月,成立同盟会美洲地区总会,期望能吸收更多海外华侨参与革命.直至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日)的武昌起义,革命才取得第一次成功,武汉当日光复,各省同志纷纷响应.   
  1912年8月,同盟会联合其他党派改组成立国民党,孙中山被推举为理事长.1913年3月20日,热衷于议会民主的国民党领袖宋教仁被暴徒暗杀.
  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为掩盖罪行真相,还装腔作势,要严惩凶手.但调查结果表明,谋杀的指使人就是袁世凯,真相大白,全国舆论哗然.这时,孙中山从日本回到上海,他看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认识到“非去袁不可”,极力主张出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袁世凯一方面阻挠宋案的司法审判,一方面与英、法、德、日、俄五国银行团达成了2500万英镑的大贷款,以充实军费.袁世凯的胆子更大了,先后罢免了李烈钧、胡汉民、柏文蔚的都督职务,同时命令事先已集结在九江、南京附近的军队发起进攻.9月1日,南京被攻占,原来宣布独立的各省,在战争失利的情况下,先后撤销独立.“二次革命”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失败了.   护法军政府成立后,孙中山授意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创办的首家地方国营股份制大型企业:梅州“琯坑钨矿”正式挂牌成立,1918年2月投产.   
  1918年5月因受西南桂系和政学系军阀的挟制,被迫辞去大元帅之职.
  1919年10月,孙中山将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并发表所著《孙文学说》、《建国方略》.
  1921年4月,在广州重组军政府,任非常大总统.   
  1922年6月,陈炯明武装叛变,孙中山被迫退居上海,至1923年2月陈炯明被驱逐后,才回到广州重建大元帅府,就大元帅职.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表改组国民党宣言;确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通过新党纲、新党章,把旧三民主义重新解释为新三民主义;将中国国民党改组为包含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从而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年11月,应冯玉祥电请北上“讨论国是”.在北上途中重申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主张,并提出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的口号.当时孙中山在天津肝病发作,但仍扶病于31日由津入京并发表了《入京宣言》.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不幸病逝,终年59岁.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据统计,自1894年到1911年之间发动的革命起义事件计有29次之多,其实1911年的武昌起义是共进会与湖北新军革命团体文学社共同策划的,甚至只是一次偶然的擦枪走火事件.据《凤凰周刊》报道,当时的孙中山还在美国科罗拉多州的典华城(今译丹佛)打工,因此并不知情,所以用孙中山的话来说:“武昌之功,乃成于意外.”
  临时组阁
  自1907年起,受到清朝政府全力追缉的影响,孙中山便长期居留欧美各国.初闻革命成功时,孙中山还有些讶异,但随即在海外华人与美国的同情者间筹集资金.1911年12月20日,孙中山赶赴上海,并于28日被推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辛亥十一月十三日),在南京宣誓就任,并循革命军与袁世凯的秘密协议,特申“颠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至专制政府既倒,民国卓立于世界,即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月底临时参议院组成. 孙中山在总统府门前接受卫兵的致敬
  当时,虽然大部分的省份已脱离清政府的控制,可主要的军事凭借却是各地的团练与新军,或是混入部分华侨以及洪门与旗下哥老会的成员.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实力有限,无论在装备与士兵素质上,皆无法与清朝主力北洋军抗衡.此外,由于他并未实际投入革命战事,故各省的革命势力纷纷推出自己的领导,使革命势力呈现多头马车的情形.   革命军被北洋军接连击败后,孙中山决定与北洋军的统帅袁世凯和谈,希望通过给予袁临时大总统的职位,让袁成为清朝垮台的最后关键.最后与袁达成协议:临时大总统由袁接任,袁则以实际行动迫使清朝皇帝退位.[3]   1912年(民国元年)2月12日,清帝溥仪发布《退位诏书》,13日孙中山即向参议院请辞,并举荐袁世凯代任.此后又苦心孤诣,协助袁世凯依民主程序选任、就职、组职内阁,尤其重视向国民宣誓一事.为了引导袁世凯步入民主程阶,4月1日,孙中山亲自去参议院,宣布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一职.
  二次革命
  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应袁世凯之邀到北京会见,向袁表示退出政界,建设中国铁道.1912年8月,经宋教仁从中斡 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的结婚照
  旋,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合并,改组为“国民党”.25日,孙中山在北京举行的国民党成立大会中被选为理事长,但孙中山以“决不愿居政界,惟愿作自由国民”为理由谢绝,并委任宋教仁为代理理事长,自己出任中国铁路总公司总理,设总部于上海.   1913年3月,宋教仁被暗杀,袁世凯嫌疑为原凶.孙中山力主南方各省起兵反袁,称为“二次革命”.由于实力不足,二次革命旋即失败.孙中山被通缉,不得不再次赴日本寻求援助.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建立中华革命党,并两次发表讨袁宣言,要求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要按手模宣誓.因部份同时流亡日本的国民党员对此反对,原同盟会中重要人物如黄兴、李烈钧、柏文蔚、谭人凤等俱未加入中华革命党.
  护法运动
  袁世凯称帝失败后,孙中山重回中国.1917年,段祺瑞在张勋复辟后“再造共和”,废止了1913年选出的国会.身在上海的孙中山展开护法运动(亦称“三次革命”),号召国会议员一起到广州,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召开国会非常会议,组织护法政府并就职为“大元帅”,誓师北伐.但广州护法政府逐渐由桂、滇系军人控制,孙中山实力有限,甚至出现“政令不出士敏土厂(大元帅府)”的情况.孙中山曾尝试发动兵变而未果.   1918年桂、滇各系控制国会改组护法政府,以七总裁取代大元帅,孙中山被架空,被迫去职.1919年10月,改中华革命党为“中国国民党”.1920年,陈炯明成功击退盘踞广州一带的桂、滇系,请孙中山重回广州.次年,广州非常国会取消军政府,选孙中山为大总统(习惯上称为非常大总统),开始第二次护法运动.   孙中山就职后,力主军事北伐,最终与主张“暂缓军事、联省自治”的陈炯明产生激烈冲突.1922年6月,陈炯明发难,爆发炮击总统府事件,孙中山化装离粤,退居上海.
  联俄联共
  自陈炯明兵变后,孙中山开始考虑与共产党合作的可能.1923年1月,孙中山与苏联政府全权代表越飞在上海会面,正式讨论与共产党合作,会面后二人曾发表《孙文·越飞联合宣言》.   1923年1月16日,在拥护孙中山的滇军杨希闵部、桂军刘震寰部,以及倒戈粤军联合组成的西路讨贼军的攻击下,陈炯明部被逐出广州,败退至东江.2月21日,孙中山得以重回广州,设立大元帅府.12月29日,接受列宁和共产国际的协助重建大元帅府,共产国际派出鲍罗廷到广州为孙中山顾问,以苏共为模式重组中国国民党.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宣布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接受中国共产党和苏俄共产党帮助,改组国民党.并于3月组建黄埔军校,任命蒋介石为校长.   中国国民党“一大”的成功,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这次合作实现后,以广州为中心,汇集全国的革命力量,很快开创出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