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 以及二者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考试要用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2 16:22:06
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 以及二者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考试要用啊

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 以及二者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考试要用啊
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 以及二者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考试要用啊

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资本主义 以及二者的关系(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答)考试要用啊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到目前为止,大致经历了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到当前在全球化新态势下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历史进程.在每个阶段,不论是作为思想,还是作为运动和制度,不论是在凯歌中前进,还是在低谷中徘徊,社会主义的命运都是与资本主义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认识社会主义,不能不认识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不能不解决同资本主义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社会主义理论的止步不前,有时就是因为难以跨越认识资本主义的鸿沟;而这个鸿沟一旦跨越,则会推动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创新.
  一、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提供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时代远没有现时代复杂.当时的世界还是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社会主义是作为一个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高一级社会形态,由马恩揭示给世界无产阶级的.在这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基本上是一种先后的关系,而不是并列的关系.
  但是,这并不说明马恩在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失之深刻.他们在许多论著中都表达了这样的思想:(1)从没有私有制、没有阶级分化的原始社会演变为阶级社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不同的剥削制度的嬗变,直到资本主义社会,也是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而必然出现的过程.(2)人类社会产生剥削、产生阶级,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有其历史的正当性和合理性.(3)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的三种剥削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一种比一种更进步、更文明,一种比一种更能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且前一种为后一种创造了条件.(4)资本主义社会创造了以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社会化的大生产和与此相适应的整个社会文明.资本主义在创造巨大社会生产力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方面,以及其自身机制具有惊人的活力方面,都远远超过前两种剥削制度.(5)资本主义胚胎内将孕育出新社会的因素.社会主义一定是在资本主义文明的土壤中发生发展,而不可能独家另行创造出新的文明.
  从上述思想出发,他们对待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提出的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立的方面,一个继承的方面.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批判者,也是资本主义的继承者.由此,我们才会看到,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重要文献《共产党宣言》中,既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愤怒鞭笞,表达了要同一切旧的剥削制度彻底决裂的思想,否则《宣言》也就不成其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也有对资本力量的辩证的历史的肯定,指出资本主义的最大历史功绩是创造了发展巨大生产力的途径和方法,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创造出的生产力比过去世世代代总共造成的生产力还要大,还要多.
  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直接对立物而出现的一种社会政治思潮,它不是从社会主义的直接实践的基础上产生,而是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革命批判中创立的.由于这一历史特点,使得人们容易片面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立或对抗,而忽略二者之间的继承关系.
  二、列宁遗留的重要经验
  人们一般认为,“新经济政策”集中反映了列宁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鲜经验.“新经济政策”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对内方面,不摧毁旧的社会经济结构,而是在国家调节下,发展商品经济,开放市场、自由贸易和货币流通,将私人资本主义加以限制、利用和改造,将其纳入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一个是对外方面,实行对资本主义的开放,引进国际资本和技术.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实行租让制、兴办合营公司、开展对外贸易等等.这些具体经验已经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总结,本文不再多言.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列宁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关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变化.一方面,他根据自由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新变化,捕捉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时机,在俄国实现了社会主义革命.看不到资本主义的变化,就看不到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可能.另一方面,他看到在俄国建立的社会主义也是一个变化了的社会主义.它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预言的消灭了资本主义之后的社会主义,而是与资本主义并存的社会主义;它不是西欧生产力发达国家产生的社会主义,而是在生产力极其落后的国家产生的社会主义.看不到社会主义的变化,就看不到社会主义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文明的极端重要性和急迫性.当然,这后一方面的变化,列宁也是在走了弯路之后才清醒面对的.正是由于尊重这种变化,才使列宁大胆地提出: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而根据书本谈论社会主义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才使列宁果断地终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以“新经济政策”取而代之.
  第二,列宁对经济生活国际化的客观趋势有较为清醒的认识.由此出发,他反复强调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关系和进行合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种必要与可能不是社会主义单方面产生的,它同时来自资本主义.尽管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的苏联充满了政治仇恨,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十分激烈,甚至不乏武装冲突和战争,但从西方国家方面来说,受资本力量的驱使,它们也会谋求与社会主义苏联发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关系.列宁多次指出,资产阶级国家需要同俄国做生意,因为它们知道,没有这种那种形式的经济联系,它们还会像以前那样继续垮下去.
  第三,列宁明确提出了向资本主义学习的任务.这与马克思所讲的社会主义对资本主义的继承有所区别,它是在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并存条件下的新的继承关系.列宁有一个著名的公式: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其宗旨就是吸收外国一切的好东西.而所谓“好”的东西,是指在历史进步的阶梯上,处于先进地位的文明成果.列宁初创的苏维埃国家除了政权优势以外,在经济领域的任何方面,都以劣势出现在世界经济关系之中:技术落后,设备陈旧,资金短缺,管理混乱,人才奇缺,文化教育低下等等.本国没有比较丰富的资本主义遗产是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困难所在,只有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技术和文化成就,才能实现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文化成就无疑也包括政治方面的.列宁在写作《国家与革命》一书之后不久,在《布尔什维克能保持国家政权吗?》的论文中,就探讨了继承资本主义国家体制的问题.他指出无产阶级“能够打碎旧国家机构中一切具有压迫性的、因循守旧的、资产阶级的性质不可更改的东西,而用自己的新机构来代替它.”(《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6页)而“在现代国家中,除常备军、警察、官吏这种主要是‘压迫性的’机构以外”还有一种同银行和辛迪加关系非常密切的机构,它执行着大量计算登记工作(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这种机构不能打碎,也用不着打碎.应当使它摆脱资本家的控制,应当割去、砍掉、斩断资本家影响它的线索,应当使它服从无产阶级的苏维埃,使它成为更广泛、更包罗万象、更具有全民性的机构.只要依靠大资本主义所取得的成就(一般说来,无产阶级革命只有依靠这种成就,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些都是可以做到的.资本主义建立了银行、辛迪加、邮局、消费合作社和职员联合会等这样一些计算机构.没有大银行,社会主义是不能实现的.大银行是我们实现社会主义所必需的‘国家机构’,我们可以把它当作现成的机构从资本主义那里拿过来,而我们在这方面的任务只是砍掉使这个极好机构资本主义畸形化的东西,使它成为更巨大、更民主、更包罗万象的机构.”(《列宁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99-300页)
  列宁的上述分析提示我们,即使是作为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领域的国家政权、行政机构,也不是统统需要全部打碎的,国家机器中担负着管理经济社会职能的某些机构就可以经过改造为社会主义所用.或者说,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政治文明成果,社会主义也是可以批判继承的.
  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处理同资本主义关系的教训
  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的社会主义逐渐成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唯一模式.这种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方面,有许多深刻的教训,这里主要分析三点.
  首先,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方面,没有坚持和发展列宁提出的只能根据实践经验谈论社会主义的思想原则,而是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实现共产主义的构想,回到书本上的社会主义.从1921年到1928年这段时间里,苏联坚持实行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斯大林从1929年起终止实行这一政策.他认为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特殊表现和工具,当它不再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时候,就要把它抛掉.新经济政策的确立,反映了列宁对现实社会主义历史方位的正确认识.在经历艰苦的探索后,列宁是把新经济政策看成一种认真而长远的政策,看成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历史时期的政策.坚持新经济政策,就是坚持新社会主义观,放弃新经济政策,就是回到传统社会主义观.这种社会主义观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的判断是脱离实际的,因而也就无法摆正同资本主义的关系.30年代,苏联完成了全盘集体化,斯大林对初步获得的社会主义作了极不恰当的估计,宣布苏联已经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者又称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的制度.这等于宣布,苏联今后的任务就是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过渡.因此,苏联后来一直宣布他们正在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前进,目前正在进行共产主义建设,不要多久就可以进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了.而过去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也不止一个宣称自己已经建成了发达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
  其次,对不断变化的资本主义缺乏正确的估量.二战前,斯大林提出了世界资本主义总危机的理论,战后又作了新的发挥,强调两个体系的对立.如在1952年出版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提出: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已经出现了既包括经济也包括政治的全面危机,并且不断深化.斯大林认为,列宁曾经提出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比以前要快得多的论点已经失效.斯大林的这个理论成为社会主义阵营观察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形势的总指针.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人们看不到战后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自我调整,看不到资本主义主导的新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而一味重复着科技革命只会使资本主义固有矛盾不断加深的老调,这就必然妨碍社会主义吸收资本主义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促使社会主义把自己封闭起来.
  由于不能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在同资本主义斗争时,“不是把重心放在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在国内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显示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越性上,而是放在和美国去搞军备竞赛,争当超级大国上.它把国民经济的80%用于发展国防工业,严重阻碍了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又因为它采用的是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经营战略,靠拼资源、拼消耗去和美国搞军备竞赛,最后终于因为生产发展速度不断下滑、人民群众不满而败下阵来”.(江流、徐崇温主编:《20-21世纪社会主义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最后,由于斯大林时期苏联经济在与国际资本经济的比较中已经摆脱了绝对劣势的地位,所以斯大林有资格比列宁更强调社会主义经济的相对独立性.斯大林也认为社会主义经济不是绝对闭关自守的,但是受冷战思维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开放局限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主义市场,如“经互会”组织等等.斯大林提出的“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否认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存在.这个理论对社会主义阵营也具有指导作用.人们以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可以取代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没有资本主义市场,社会主义国家照样生存和发展.
  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在冷战环境中出现是合乎逻辑的,对克服帝国主义封锁所造成的经济困难也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它的作用总起来看是弊大于利.就当时社会主义阵营出现的“经互会”一类组织而言,它与现在世界上普遍存在的区域一体化组织也是有本质区别的.后者是生产社会化达到一定高度的产物,虽然具有一定的排它性,但并不封闭,而是对外开放,各组织之间也有着密切的经济联系.总之,它是统一的世界市场中的一部分.而按照斯大林的理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个平行的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属于生产力落后的国家,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生产力在科技进步的带动下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所以,“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本质上是拒绝了先进生产力.它可以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生存问题,但不能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问题.
  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开拓了一条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新道路
  中国的社会主义在毛泽东时期虽然力求探索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但是仍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框架.“一边倒”和“两个平行市场”的理论也限制了我们的眼光,使我们看不到资本主义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它特别在发展商品市场经济以实现生产的社会化方面、在管理社会化大生产方面、在利用科技进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有重大的成就和可资利用的经验.因此,尽管毛泽东等人在利用资本主义方面曾经提出过一些大胆的设想,但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在对外方面主要是闭关锁国,片面强调自力更生,大批所谓“崇洋媚外”;对内则是“灭资兴无”,割断一切资本主义的尾巴.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超越了传统社会主义.在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实现了理论创新,也取得了巨大的实践成就.主要体现在:
  第一,提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认识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列宁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提出,我们正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而帝国主义就是战争,所以“战争与革命”被概括为时代主题.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于“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共存.虽然列宁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和平共处的原则,但是他认为这只是一种策略步骤,是暂时的,极不稳固的.“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它们就不能和平相处,最后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不是为苏维埃共和国唱挽歌,就是为世界资本主义唱挽歌.”(《列宁全集》第40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页)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也的确为列宁的论断做了注脚.但是,自二战结束以来,世界形势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七十年代以后,世界大潮转向和平与发展,在和平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世界经济生活日益国际化,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生产布局,投资走向,金融往来,科技开发,人才培养,乃至环境保护,都跨越了国界.世界贸易的增长幅度大大超过了世界经济的增长幅度.科技革命正在向各行各业渗透,经济活动的规模不断扩大、速度加快.在这种环境中,不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采取社会化大生产方式,都必然是开放的,闭关自守的社会主义无法生存.两种社会制度将在竞争中共处,在竞争中检验社会制度的优劣,优胜劣汰.
  第二,创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联系起来,更新了社会主义观念,也更新了资本主义观念.
  在中国,长期以来,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的同义词,并且累及商品经济.谁搞市场经济谁就是搞资本主义.不独中国,以往的社会主义国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不赞成全面实行市场经济.早在1906年,列宁就把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作为两种对立的制度进行评述:“只要还存在着市场经济……世界上任何法律都无法消灭不平等和剥削.只有建立起大规模的社会化的计划经济……才可能消灭一切剥削.(《列宁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24页)列宁即便是在实行“新经济政策”时期,也未能实现这一理论上的根本跨越.
  资本主义搞了几百年的市场经济,但直到上个世纪才使用市场经济的概念,也主要是针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讲的.在资产阶级文献中,一般也把西方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作为截然对立的两种制度.据介绍,到1992年以前,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主导和主流的观点,达到了惊人的一致,即都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的特点,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特点(赵光武主编:《著名经济学家谈21世纪中国的战略选择》,西苑出版社2000年版,第180页).
  因此可以这样说,邓小平在1979年会见外宾时发表的一番议论,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家的传统观念同时提出了挑战.他指出:“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虽然方法上基本上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相似,但也有所不同,是全民所有制之间的关系,当然也有同集体所有制之间的关系,也有同外国资本主义的关系,但是归根到底是社会主义的,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市场经济不能说只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有了萌芽.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地,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把这当作方法,不会影响整个社会主义,不会重新回到资本主义.”(《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6页)自那时起的十多年里,关于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属性问题,关于改革姓“社”姓“资”的问题,或者说关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一直困绕着人们,没有停止过争论.直到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才基本统一了人们的思想认识,并促使中共十四大最终明确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
  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就是要对大家讲这个道理.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关,也可以快关,也可以慢关,也可以留一点尾巴.怕什么,坚持这种态度就不要紧,就不会犯大错误.总之,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实现了社会主义观念的根本变革,跨越了社会主义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道鸿沟.市场经济本质上是开放的经济.它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要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就不可能仅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必然要求扩展到世界市场取长补短,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国际分工和交换中获得益处.因此,发展市场经济就不能闭关锁国,就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政策.可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的引入和确立,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改变了我们对资本主义的认识.
  第三,把正确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联系在一起,更深刻地揭示了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自从中共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来,这个理论也在发展.最重要的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使之进一步深化.十五大报告指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没有经过市场经济充分发展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前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必然要在一定意义上补资本主义发展不足之课.毛泽东说过,中国不是苦于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是苦于资本主义的不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关系是天然的存在的一种关系,割是割不断的.
  第四,提出新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和“三个有利于”,作为价值评判的标准.只要不违背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社会主义政权管理之下,在社会主义公有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条件下,学习资本主义一切好的对社会主义有用的东西.学习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具体方法、措施,对不对,好不好,主要应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五,把对外开放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提出一整套方针和政策,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从最早创办经济特区,到如今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的实践,促使人们改变了对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的传统认识,而这种认识的变化又反过来进一步推动了对外开放.
  第六,创造了与资本主义和平共处、学习资本主义、利用资本主义的成功模式.这就是“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与实践.“一国两制”不单纯着眼于主权统一问题,即不仅着眼于政治,同时也着眼于经济.邓小平认为,实行一国两制,在一国之内使社会主义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共存合作,是有利于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尤其是香港地区虽然长期受殖民统治,但它已经是全球最开放的资本主义自由港,多方多国的资本集中于此,香港已成为国际主要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航运中心之一,其大背景是中国的大市场.香港主要依靠这个大市场发展起来,同时它又促进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经贸发展,也促进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这些都是香港自由资本主义制度与中国内地社会主义经济互助互补互利的表现.香港资本主义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的价值就表现在这里,它帮助中国社会主义拓宽了前途.
  第七,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坚持对资本主义文明利用与批判相结合.在大胆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国家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同时,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我们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先进技术和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但是我们决不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制度,决不学习和引进各种丑恶颓废的东西”(《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页).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中国既积极融入国际经济,也同时保持着一份清醒,看到两种制度的对立和斗争,警惕西方国家在输出资本、技术和产品的同时,输出其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搞和平演变,抵制他们“西化”“分化”中国的图谋.中国的实践,提供了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重要经验.
  以上简要回顾和总结了社会主义在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关系问题上的一些经验教训.放眼未来,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球两制”———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并存的局面很难改变.社会主义必须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当然,这里的“战”,已经是多种意义上的了.
  喜欢哪段用哪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