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大象出版社基础训练八上物理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9:11:21
求大象出版社基础训练八上物理答案

求大象出版社基础训练八上物理答案
求大象出版社基础训练八上物理答案

求大象出版社基础训练八上物理答案
最好是自己写,这个当参考.图片无法发送,抱歉了
如果赞的话加个分好吗
事先说明:本答案依据以往答案推测,有可能不一样.
八年级物理基础训练答案 基础训练(含单元评价卷) 物理 八年级 上册
参考答案
课时练习部分参考答案
第二章 声现象
第1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1.振动  2.物质 介质  3.介质 传声 不能  4.波 声波  
5.介质的种类 温度 340m/s  6.振动 空气和水  7.振动 空气  
8.1700  9.A  10.C  11.C  12.振动  13.强声 空气  
14.(1)振动 (2)大于 (3)真空不能传声  15.振动  16.振动 空气  
17.C  18.B  19.A  
20.实验器材:音叉、铁架台、乒乓球、细线; 设计实验:将乒乓球用细线悬吊在铁架台上,调整好高度.敲击音叉,使音叉发声.将正在发声的音叉靠近乒乓球; 实验现象:乒乓球明显地跳动起来; 结论: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总结:音叉的微小振动 小球明显地跳动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1.高 低 高 低  2.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赫兹(Hz)  
3. 20~20000 高于20000Hz的声音 低于20Hz的声音  
4.大 小 大 小  5.材料 结构  
6.大 响度 大 物体的振幅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7.超声波 超声波加湿器、声呐(答案合理即可)  8.振动 低  9.B  
10.C  11.C  12.空气 音色  13.响度 真空不能传声  14.音色  
15.次声波  16.低 振动的频率低于20Hz  17.D  18.B  19.B  
20.音调变高 暖水壶的玻璃振动产生的;等等.  
21.(1)A B C A D F 80 1.02 (2)选取一根琴弦,用一定大小的力拉紧琴弦,拨动琴弦测出此时振动的频率.改用不同的力拉紧琴弦,分别测出相应的振动频率,进行分析比较  
22.金属汤匙碰撞石块时振动会产生声音,第一次声音主要是通过空气到达耳膜引起听觉,第二次声音通过细绳传到人耳侧的骨头上,声音由骨头到达听觉神经,听起来声音比第一次大,因而,小明的实验可以告诉我们:①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②声音可以通过气体、固体传播;③人耳可以通过骨传导感知声音;④固体传声比气体传声效果好.
第3节 声的利用
1.信息 能量  2.声呐探测 B超诊断(答案合理即可)  
3.超声波加湿器 超声波体外碎石(答案合理即可)  4.听 信息  
5.超声波 回声定位 声呐  6.振动 能量  
7.诊断疾病 检测零件内部是否有裂纹 清洗物体  8.A  9.A  
10.信息 响度 解析:在放置“动力之源”的大厅天花板上,绕金属球一圈有8个话筒,从8个方向“收听”观众的呼喊.一台计算机(服务器)分析这8个声音的分贝,然后“指挥”安装在金属球悬挂绳索的“黑盒子”——一个传动装置在摆动方向上作出反应.同时,通过另外的计算机控制,球上的视频展示也会随声音而变.也就是说,金属球转动能量的来源并非来自观众声音能量,观众的声音只是控制球的摆动方向和幅度及灯光的亮度颜色.  1
1.人耳听不到  12.D  13.A  14.B  
15.(1)发现蜡烛火苗跳动. (2)薄膜发声时,声波的能量通过空气传递,能将蜡烛吹灭.  
16.(1)用超声波(声呐).超声波定向性好,在水中传播距离远. (2)远处的风暴产生次声波,次声波传播速度比风浪速度快得多,引起气球的振动,因而被人察觉到.  
17.因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人在高声喊叫的同时,也引起了周围空气的振动,振动通过空气传递给了积雪层,往往会引起积雪层的振动,这样会有引发雪崩的危险.  
18.略
第4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1.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  
2.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  
3.分贝(dB)为单位  
4.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 空气等介质的传播 鼓膜的振动  
5.防止噪声产生 阻断噪声的传播 防止噪声进入耳朵  
6.声源  7.分贝 30~40 90 70 50  8.B  9.B  10.B  
11.开放性习题,答案合理即可.  12.分贝(dB)  13.振动 空气 噪声  
14.噪声 响度大 音色  15.B  16.C  17.A  18.C  
19.机械闹钟 B 泡沫塑料、衣服、锡箔纸  
20.启动一辆汽车,在它正常工作时,听着它工作时的噪声逐渐后退,直到听不到为止,记下后退的位置.启动另一辆汽车,也在它正常工作时,听着它工作时的噪声逐渐后退,直到听不到为止,也记下后退的位置.比较两次后退的位置,距离较近的那次的汽车工作时噪声较小.  
21.当声波遇到墙壁上的楔形海绵时,会在这些凸起之间不断反射,越“钻”越深,声波被大量地吸收,减小了录音棚内的噪声.
章末小结
1.B  2.D  3.响度 音调 音色  4.C  5.C  6.C  
7.鼓发声时,鼓面在振动 空气   8.dB 响度  9.甲  乙 甲 丙  
10.B  11.D  12.B  13.B  
14.(1)比较听不到声音时人到盒子的距离 (2)电铃的响度;听声音的人;包电子铃的厚度;放在盒中的位置;等等  
15.(1)固体能够传声 (2)金属的传声性能优于棉线 (3)棉线停止振动 (4)①a、d ②音调的高低与琴弦粗细的关系 ③没有保持琴弦的材料相同,存在多个变量或没有控制变量

第三章 物态变化
第1节 温度
1.物体的冷热程度 液体的热胀冷缩
2.摄氏 冰水混合物 1个标准大气压下沸水 1
3. 35℃~42℃ 0.1℃   
4. 37℃ 三十七摄氏度  
5.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  
6.实验用温度计 体温计 寒暑表
7.量程 分度值 若低于最小刻度线则无法读数,高于最高刻度线温度计会损坏,不能及时读数  
8.零下20摄氏度(或负20摄氏度)  
9. 7.5℃ 9℃ 18℃ -4℃  
10.A:错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壁 B:正确 C:错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容器底 D:错误,因为温度计的玻璃泡没有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11.BAFCDE  
12.乙 缩口 39.5  
13. 30  14.D  15.A  
16.A 解析:体温计中的水银柱在受冷收缩时,在缩口处断开,玻璃管中的水银不能自动回到玻璃泡,所以,大家可以认为,体温计的示数只能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不能随温度的降低而降低.  
17.D  18.B  
19.(1)热水质量 (2)20 39 52 泡沫塑料的保温性能比棉絮好 (3)降低相同的温度时,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20. 35℃ 56℃
第2节 熔化和凝固
第1课时
1.固态 液态 气态  2.物态变化
3.固态 液态 液态 固态  4.凝固 熔化  5.0 0 相同的  
6.春天来了,湖面上的冰化成水 固态的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了液态 冬天到了,气温下降,湖面上的水结成冰 工厂的铸造车间里,工人将铁水浇在模子里,冷却后,铁水变成了固态的铸件  
7.(1)乙好,乙装置海波受热均匀 (2)为了使烧杯底部受热均匀 (3)48 吸收 保持不变 2  8.不熔化 熔点 吸热  9. 70 BC  10.B  11.A  12.(1)10 (2)48 (3)10 (4)4 (5)22 解析:从图象可以看出,开始计时的初温是10℃,在图象中,有一段时间,吸热了但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就是熔点48℃,熔化时间从第4min到第14min共10min;晶体完全熔化后,又加热了4min,温度又升高到70℃.  13.A 固液共存  14.A  15.C
16.C  17.C  18.D  19.B  20.D
21.(1)C、B、A (2)如右图所示. (3)4 (4)较小 解析:(1)三个固定支架的安装顺序:先是石棉网,再是固定试管夹,最后是固定温度计. (2)用描点法画出冰熔化过程中的温度—时间图象. (3)温度计的读数为4℃,不需要估读. (4)较小的冰块,易均匀受热,测得的实验数据较准确.
第2课时
1.晶体 非晶体 晶体 非晶体  2.温度达到熔点 继续从外界吸收热量 温度达到凝固点 继续向外界放出热量  3.吸热 升高 放热 下降
4.熔点 凝固点 相同  5.吸 放  
6.①海波 ②玻璃 ③是 ④是 ⑤不变 ⑥升高 ⑦有 ⑧无  
7.放热  8.非晶体  9.D  10.D  11.C  
12.液 固 固液混合  13.非晶体  
14.冰在熔化过程中吸热温度不变(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0℃;冰熔化后,继续吸热,温度升高等.只要合理均可)  
15.凝固点较低(或凝固点低于零下5摄氏度) 解析:冬天温度较低,如果用水的话,结成了冰就不能循环,起不到散热的作用了.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酒精,在很低的温度下却可以循环散热,说明混合物仍然是液体,并没有凝固,从而推断出此种混合液具有较低的凝固点.  16.C  17.C  
18.A 解析:“为了使雪很快熔化”可以理解为在温度较低的环境下,雪可以在低于0 ℃的时候熔化.该熔雪办法主要用了盐水比水的熔点低的特点.
19.C
20.(1)如图所示
(2)-6 固 (3)低 (4)升高
第3节 汽化和液化
第1课时
1.液 气 吸收 蒸发 沸腾  2.汽化 不变 沸点  3.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4.高 高压锅  5.100℃  6.B  7.C  8.C
9.C  10.D  11.(1)注入的水温度太低(或水太多,火太弱) (2)如下图所示.
(3)100 (4)(b) (a)  12.高 沸点
13.(1)100 等于 (2)20 (3)刚开始升温快,后来升温慢  14.D
15.D  16.D  17.C  
18.减少水的质量(或用热水等) ①密闭容器并抽气 ②密闭后再将烧瓶倒置,并向烧瓶上倒冷水  
19.(1)B (2)98 (3)①沸腾是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②液体沸腾前吸热,温度不断升高;③液体沸腾时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④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方的气压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  
20.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而纸的着火点是183℃,烧水的时候,水不断从纸盒上吸收热量,即使烧开后,水的温度也保持沸点不变,从而使纸的温度不致超过183℃.所以水沸腾时纸盒不会烧着.
第2课时
1.一定 内部 任何 液体表面  2.高 大 快  3.气态 液态 放出  4.降低温度 压缩体积 常温 压缩体积  5.水蒸气 液化  6.B
7.A  8.C  9.A  10.液化 大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11.液化  
12.汽化 液化  13.汽化 液化  
14.(1) 加快水分的蒸发 (2)保持沙子的湿润,使蒸发持续进行  15.B
16.D  17.B  18.C  19.B  20.C  
21.(1)表面积大小 (2)A、C (3)表面积 不正确 只有在水的质量相同时,才有比较的意义(研究多个量间的关系时要注意控制变量)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1.气态 吸热  2.固态 放热  3.D  4.C  5.(1)升华 (2)熔化 (3)汽化(蒸发) (4)液化  6.升华 凝华  7.升华 凝华 熔化  8.C
9.C  10.D  11.升华 凝华  
12.加热时萘吸热升华,停止加热后,萘放热凝华,附着在树枝上  
13.凝华  14.A  
15.B 解析:一般情况下,比较蓬松的霜、雪、雾凇、玻璃上的窗花等都是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因为水蒸气放热凝华成冰时不会结合得太紧密.但是由水凝固而成的冰,肯定结合得很坚实,故选B.  16.D  
17.D 解析:大家可能会认为“白气”是水蒸气,其实我们是看不见水蒸气的,比如夏天室内空气中有很多水蒸气,但是我们看不见.凡是我们可以看到的“白气”,都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大量的小水滴.打开冰箱门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无数个小水滴(即“白气”).故选D.  18.B  19.C  
20.(1)凝华 0 吸收 (2)蒸发 渗漏 (3)升华 吸收
章末小结
1.吸 液化  2.凝华 放出 凝固  3.A  
4.(1)秒表 (2)98 图略 (3)空气中的水蒸气 液化  
5.(1)受热物质受热不均匀 (2)冰有一定的熔化温度,蜡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3)A (4)从图象看出,第1分钟内的冰和第5分钟内的水吸收了相同的热量,二者质量相等,但冰升高的温度高.  
6.温室 升华 蒸发  7.液化 放  8.降低  9.汽化、液化  10.B
11.D  12.D  13.C  
14.(1)96 (2)98 低于 (3)B (4)沸腾前水的响声大,沸腾后水的响声变小;沸腾前温度计的示数不断升高;沸腾后继续加热而温度计的示数保持不变. (5)适当减少水量;给烧杯加盖子;适当提高水的初温;等等.  
15.(1)液体的温度 (2)甲、乙 (3)不正确 (4)正确、
第四章 光现象
第1节 光的直线传播
1.能够发光的物体 太阳、萤火虫、水母 蜡烛、霓虹灯、电灯  
2.一条带有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  
3.均匀介质中 直线  
4.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影子的形成 小孔成像(答案合理即可)  
5. 3×108 快  6.①④⑦⑩ ②③⑤⑥⑧  
7.一叶障目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8. 3×108 慢 40000  9.B  10.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