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英语会不会变笨一年到头 学英语 记东西 听听力 说英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7:24:05
学英语会不会变笨一年到头 学英语 记东西 听听力 说英语

学英语会不会变笨一年到头 学英语 记东西 听听力 说英语
学英语会不会变笨
一年到头 学英语 记东西 听听力 说英语

学英语会不会变笨一年到头 学英语 记东西 听听力 说英语
学习英语主要在于学习另一种思考方式,以另一种眼光来看问题,这是一种很好的锻炼大脑的方式,我敢保证你的大脑会越用越活.
你提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在英语学习上遇到了瓶颈,我建议你多看些英文片.真的有用.

怎么会呢,如果学好英语还可以用英语来直接了解西方的科学文化,怎么会使人变笨呢?再说你也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学英语吧。

学习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野,大脑,不会变笨。。

我学英语,我都学糊了。

所以这种问题是不会出现的,放心。现在只要好好努力,不要想那么多。 呵呵,我初中是初三才发威。高中到了高三才名列班级前三。以其说是变笨。还不如

极度震惊 学英语使孩子变笨
在收集研究了130个国家的智商测试后,英国一位研究人种智商的学者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名誉教授理查德•林恩得出了一个令亚洲人感到既惊讶又高兴的结论:世界上智商最高的国民依次分布在中国、新加坡、韩国和日本,他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智商,明显高于欧洲人和其他的人种;其次聪明的人群分布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再次是南亚、西亚、北非和大部分拉美国家的国民,而平...

全部展开

极度震惊 学英语使孩子变笨
在收集研究了130个国家的智商测试后,英国一位研究人种智商的学者英国阿尔斯特大学名誉教授理查德•林恩得出了一个令亚洲人感到既惊讶又高兴的结论:世界上智商最高的国民依次分布在中国、新加坡、韩国和日本,他们拥有全世界最高的智商,明显高于欧洲人和其他的人种;其次聪明的人群分布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再次是南亚、西亚、北非和大部分拉美国家的国民,而平均智商最低的地区是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和加勒比地区。
中国人是全世界智商最高的人?不错!总得有事实和理由吧?
一千多年前的宋朝(大约是公元1000年左右),每当夜晚来临,全世界的城市都是一片漆黑时,只有中国的城市灯火辉煌、光明灿烂,人流拥动、欢歌笑语。那时中国城市已经有施药局、慈幼局、养济院、漏泽园等福利设施,这是城市高级现代化的特征。一千多年前欧洲很乱很穷很落后,美洲只有印第安人,非洲还是原始社会。又过了几百年,13世纪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只有十万人口。欧洲14世纪的伦敦也只有四万人,巴黎有六万人。而中国13世纪杭州、苏州、成都都是超过百万人以上的大城市。
马可波罗是世界著名旅行家和商人,1254年生于意大利威尼斯。《马可.波罗游记》是欧洲人撰写的第一部详尽描绘中国历史、文化和艺术的游记。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很快就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 ,走遍了中国的山山水水,中国的辽阔与富有让他惊呆了。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他盛赞了中国的繁荣昌盛:发达的工商业、繁华热闹的市集、华美廉价的丝绸锦缎、宏伟壮观的都城、完善方便的驿道交通、普遍流通的纸币等等。书中的内容,使每一个读过这本书的人都无限神往,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马可.波罗游记》开启了欧洲人的心灵视野,掀起了一股东方热、中国流,激发了欧洲人此后几个世纪的东方情结。许多人开始涌向东方,学习东方,以致欧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许多中世纪很有价值的地图,是参考游记制作的。许多伟大的航海家,扬帆远航,探索世界,是受到马可.波罗的鼓舞和启发。事实上,美洲大陆的发现纯属意外,因为游记的忠实读者哥伦布原本的目的地是富庶的中国。
现存的《马可.波罗游记》有119种各种文字的版本,在把中国文化艺术传播到欧洲这一方面,《马可.波罗游记》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启蒙式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为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
一千多年前中国华北一地的钢铁业年产就达一百二十五万吨,这是个什么概念?公元1788年欧洲工业革命开始英国钢铁业年年产才有七万六千吨。中国11世纪开始使用纸币,而欧洲17世纪后才开始使用纸币。一千多年前中国人是最会做买卖的,宋朝人用泥土(把泥土烧成瓷器)就轻易换来大批金银珠宝。到了元朝,生产的青花瓷在拍卖市场上的价格地球人都知道。
一千年后的西方人说:“一千年前的中国经济总量最高时候占当时世界的百分之八十。
一千年前世界与中国差距有多大?不是一倍而是十几倍。一千年前中国遥遥领先于世界。
在鸦片战争前十几年的1820年,当时的清政府那么腐朽,GDP规模也占世界GDP的三分之一,而目前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的GDP占世界GDP比重不过四分之一。
创造这些辉煌的就是中国人,你不用怀疑中国人的智商了吧!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充足的营养能使大脑发育得更好,相应智力也更高,但现代中国人吃的质量是比不上新加坡、韩国、日本、欧美的,中国人也没有喝营养丰富的牛奶的习惯,对大脑发育有极大促进作用的深海鱼吃之甚少,而日本、韩国则将深海鱼作为主食(岛国鱼多),但中国人为什么智商排名比他们更靠前呢?而中国人和他们又是同一人种。告诉你:是“语言”,中国独特的方块字!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日本、韩国人智商高于欧美而低于中国人了:因为日语、韩语都是在古代从中国引进汉字的基础上修改而来,里面参杂了大量汉字,所以智商就比学习英语等外语的欧美人强。韩国在公元第二世纪传入汉字,使用汉字约有一千七八百年,文教部曾经颁布过供大中学校使用的1800个“新订通用汉字”和供一般文字生活使用的1300个“常用汉字”。 所以韩国人智商排名比日本靠前,但韩国于30多年前弃汉字,改用他们自己发明的韩文,估计再过几代韩国人的智商就赶上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的人了。日本在公元第三世纪才引进中国的汉字做为书写的工具。他们将汉字在日文中只是当作“定型字”来使用。汉字曾被限制在1850个,叫做“当用汉字”,另有92个汉字,作为“人名特用字”。因使用汉语不纯,所以智商排在韩国之后。新加坡人大部分都是上个世纪初“赶南洋”的中国人,营养要比大陆中国人好,但因为新加坡为港口城市,国际化很厉害,许多人同时讲汉语和外语,虽然见识广是有利于提高智商的,但相对的学习汉语不纯,所以智商就排在韩国、日本之前,中国人之后了。记得以前经常有报道说:外国人都反映汉语难学,一些中国人就叫嚣改革汉字,向英语看齐,这些人不知是不是智商也变低了,这么浅显的道理都不懂:外国人反映汉语难学,恰恰说明这些外国人智商较低,就象学习做一件事,聪明的人很快就熟练的掌握了,较笨的人接收能力较差,当然反映难学了。
报纸上经常有狗孩、猪孩的报道,就是失职的大人将小孩和狗、猪同养,这些人被解救后,即使经过专家系统的努力,他们的智商也大大低于同龄人。这说明了什么?就是:没有语言,人的智商就会很低,停滞不前。总结起来就是:好的语言,会让人很聪明,差的语言,会让人不太聪明,没有语言呢,就变成了狗孩、猪孩一样的智力。
我们都知道,在相同的智商下,学习的越多,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人的大脑活动从本质上就是:思考的越多,知识互相联系的就越多,大脑活动就越复杂。结果就是:运用想象力越丰富,能力越强,人就越聪明。俗话说“脑子越用越灵”,就是这个道理。新西兰奥塔哥大学分别在1980年和2008年对14岁的英国青少年进行调查发现,如今刚刚14岁的这一代青少年的平均智商比28年前的同年龄青年低2分。调查还发现,在过去28年间,5岁至10岁的孩子的智商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但到了青少年阶段就停滞不前了。负责调查的奥塔哥大学教授詹姆斯.弗林表示:英国青少年经常看电视、上网,从事的脑力活动太少是导致智商下降的原因。这也从数据方面论证了这个观点。
汉语是怎样使人多用脑,增加想象力的呢?汉语最小单位是字,而英语是词,汉语的方块字是象形字,就是一幅幅图画,能激发无限的想象力,而英语是冷冰冰的无任何意义的符号的26个字母组合,两个或几个汉字可以互相组成词表达若干种意思,而英语的几个字母组成的词就是一个意思,可见,只要熟记几千个汉字,互相组合就可以表达你能想象到的一切事物、一切情感,而英语就得需要无数个词。灵活运用这几千个字表达一切,需要大脑复杂的活动,而用英语表达,只需要死记硬背住单词往句子里填就可以了,大脑不经过复杂的活动。比如:对自己的称呼,我们看到“晚生”这两个字,头脑中就浮现一个年轻的读书人在比自己资历高的人面前的自称;而看到老衲,就随时联想到是一个老和尚的自称;而朕、寡人、孤则是一个高傲威严的皇帝的自称;还有不肖、小人、晚生、老身、老臣、老朽、奴才,老奴、愚、鄙、敝、拙、仆……每个字就是一幅画,一个故事,我们在读这些字的时候,大脑就进行着复杂的活动。而英语就一个“I”就代表了,僵硬呆板,丝毫不会激起使用者的想象力,更可笑的是英语中哥、弟不分,就一个单词就代表了,姐、妹也是不分,哪象汉语,亲戚称呼就有几十种。再比如由四个字组成的成语,许多其意境非常深,比如形容人美丽的成语有几十个,其中冰肌玉骨、梨花带雨、双瞳剪水、出水芙蓉,这些词用英语怎么说?不是中国人,即使用英语将这些词翻译出来了,也没有那种意境、魅力和想象力了。再如汉字本身,每个字都有其深刻意义,比如“忠”字,我们拆一下:上面是“口:,下面是“心”,用竖“一”连接起来,意思是:“心口如一”,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要一致,才能不骗人,才能叫“忠”。可见,每个汉字都是一段哲理,一则故事。也可以说,我们一辈子也很难学完汉语的精华,
汉语的好东西太多了,不需要一一举例说明了,像一些歇后语、拆字笑话、字谜、部分相声和小品,离开汉语的一些技巧,根本没法生存,没学过汉语,就不会接触到这些从汉语里升华的东西,大脑没经过这些复杂活动的锻炼,没见识过这些东西,智商低确实不能怪外国人。所以说,汉语对人的智力的提高是多方面的。有人看到这里就说:汉语比英语更能激发人的想象力,大脑进行的是更高级复杂的活动,能大大提高人的智商是肯定的,但汉语升华出来的东西太多了,学习起来也更加困难,汉语是以人能学习到比英语更复杂的东西来提高智商的,复杂应该是汉语的缺点啊!呵呵,难道汉语的先进也是一种错吗?中国人俗话说:和臭棋篓下棋,越下越臭,英语的学习较简单,容易掌握,但不能有效锻炼人的智力,应该说是落后的,学的越多,智力相对越差。同时,汉语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被应用,不需要专门学习,不知不觉的笑谈中,我们的大脑就在经受高等级的锻炼,而说英语,就达不到这种锻炼的效果。长久下去,学英语、说英语的人的智商就很低。但仔细分析,其实英语不但不能有效提高人的智力,而且也复杂难学。汉语的复杂表现在其千变万化,活力四射,能锻炼人的全面的思维,而英语的复杂表现在其臃肿,在汉语领域,一个高中毕业生,只要掌握了3500常用汉字和次常用汉字,大概生活中99%的文章内容他都能阅读,只要不是特别专业的领域,他都能至少大概理解,少量不能大概理解的,他也能有一些概念。他能从头到尾阅读人民日报等报纸杂志,他能阅读电器说明书、药品说明书,他能阅读几百年前写作的《红楼梦》,甚至几百年前用浅显的文言文写的《三国演义》,甚至一千多年前用标准文言写的《资治通鉴》(知其大意),二千年前写的《史记》(知其大意)。但在美国,一个高中生,不借助于字典,是无法完整从头到尾读下来例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上一篇文章的,总会有单词是完全没有概念的,不借助词典,对这个单词就不能有哪怕一个粗略的理解。让我们来比较一下:男高音、男中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对应英语词:tenor、baritone、bass、soprano、mezzo- soprano、alto。对这六个汉语词,可能很多词典里都不会收录,因为这些构成词的字就是对这些词的解释。一个受教育程度很低的人,一个只认识很常用汉字的半文盲,一个对音乐的声部一窍不通的人,他看到这六个汉语词他也能理解其大概含义,记忆也非常轻松,要说出这几个词也是张嘴就来。而英语呢?不懂音乐的英国文化程度低的人对这几个词不经过学习就不能认识,要记忆的话也要比记那几个汉语词难的多,这几个英语词从构词法上几乎没有联系,记住tenor(男高音)对你记住并理解bass(男低音)没有任何帮助,你得分别专门记忆。这样的例子太多太多了。例如:
horse 马 stallion 雄马 mare 雌马 foal 幼马 gelding 阉马
cattle 牛 bull 雄牛 cow 雌牛 calf 幼牛 steer 小阉牛 water buffalo 水牛 yak 牦牛 herd 牛群
sheep 绵羊 ram 雄绵羊 ewe 雌绵羊 lamb 幼绵羊 flock 绵羊的统称 mutton 羊肉
goat 山羊 billy 雄山羊 nanny 雌山羊 kid 幼山羊
pig 猪 boar 雄猪 sow 雌猪 shoat 幼猪 hog 阉猪 por 猪肉 gilt 小母猪。
汉字象形文字、形声字的特点,使我们观字就能知其大意了。我们阅读的时候,不需要知道全部的细节,只需要有基本概念就行了,阅读就能进行下去。除了汉 语词汇合成词占绝对多数的特点让我们有望文生义外(例如天王星、冥王星、海王星、木星、土星这些词我们一看到就知道是天体,是星星,而英语 Uranus天王星、Neptune-海王星、Pluto-冥王星、Jupiter-木星、Saturn-土星,你没有学过也不查词典你不能知道这些词是表示星星),构成汉字的偏旁就让我们能知道这个词大致表示一种什么事物。这种例子很多,例如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钪、钛、钒、铬、锰、钇、锆、铌、 钼……,这些元素中大部分我不知道其特性,但我知道它们都是元素,并且是金属元素。如果在某篇文章中碰巧碰到这个字,文中不需要特别解释,我也不需要查字典,这个字不会对我阅读进展下去造成任何困难。同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
鹪鹩——Wren   歌鸫——Thrush 鹳 ——Stork 鹬 ——Sandpiper鹈鹕——Pelican
大多数人碰到这样的汉语词汇,应该和我一样,马上能知道这是一种鸟(这就够了!对非专业人士的阅读来说,我们不需要知道这些鸟的羽毛、花色、孵化期、叫声,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是鸟,不是一种石头,一种植物、一种天体,就足够让我们流畅的阅读下去并知其大意了)。英语呢?对大多数非专业人士来说,不查字典不会有任何概念。例如:男写信给女:“我要把玫瑰花送给你!”我们即使不认识“玫瑰”这两个字,但看到“花”字,就知道这是一种花,而“花”是代表浪漫的,也就知道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了。而换成英语呢,因认识“花-flower”对于认识“玫瑰花-rose”无任何帮助,也看不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说英语就无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因为这个不认识的单词解释可能是“玫瑰花”,也可能是“离婚申请书”,更可能是“狗屎”。
看到了吧,一些没学过英语的人(旁观者清)一定会说:这外国人怎么这么笨呢,那要是有100万件事物,就得会100万个单词啊,那人一生才几十年,光背单词就浪费完了啊。
语言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不用我多说,可以说,如果人类没有语言,就没有今天的文明社会,人类和狗、猫就不会有多大区别。而高级的语言对促进人类大脑的进化的决定性作用比低级的语言更明显,同时阅读对于掌握语言及其技巧和文明的继承的作用有多么重大我也不想多费笔墨,汉语最大的优点是能帮助哪怕是半文盲的人能顺利阅读,传承、学习知识继而锻炼大脑,并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向前发展,所以,我小时候在书中看到欧美西方国家甚至在19世纪还流行决斗,甚至总统也参加过决斗时(第七任美国总统也以决斗闻名,1806年5月30日他杀死了著名决斗者,自己则留下了终生未愈的胸伤),觉得不可思议,感觉100多年前欧美等西方国家还处在原始社会,没有文明,人都还没有教化好。可见语言在人类进化中的巨大作用。“英语太低劣了”!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数千年来,西方国家始终远远落后于中国的原因。
据《参考消息》2011.10.13转载英国广播公司报道:经合组织去年发布国际数学科学和阅读测试(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TSA)测试),许多人大感震惊:首次参加的中国在这3个科目中全部名列世界第一。而香港成绩较以前更上一层楼,本人分析,香港成绩上升,应该是香港回归后,重视中文教育的结果,认真长时间学习中文导致香港人智商上升,否则没法解释这种现象,因为香港回归后实行一国两制,其他的和以前基本没多大变化,除了成为中国人必须加强中文学习外。
一个人学习语言,进行语言交流的时间是有限的,因为人还得吃饭、睡觉,所以在有限的时间里,用汉语交流,就会使人更加聪明,智商更高,而如果学习英语了,因其固有的缺点,所以,学习英语的人的智商就会相对较低。智力是会遗传的,人的智力也是不断进化的,假如甲、乙两个人的智商都是100,在 同等条件下,甲学习汉语,智商增加10%,乙学习英语,智商增加5%,几代后,甲的后代的智商就要远远大于乙的后代,乙的后代就会因为智商相对较差而没有竞争力而惨遭社会淘汰。
在上海的日本人学校(强调:是生活在中国上海的日本人),中文和英文一星期只有一节课,虽然“培养具有丰富国际性的日本孩子”是学校的教育目标之一,但是他们的教育方针基本上都是按照日本的“教育指导要项”在做的,“日本人”的精神很浓烈,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日本人能以弹丸之地,能在二战后几近废墟的土地上建立起世界一流强国的原因,在20多年前,日本的GDP甚至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可以说,日本如有美国这么大的领土,这么多人口,在二战中象美国那样是战胜国拥有各种先发优势,日本的成就要远超美国。这应该引起我们所有中国人深深的思考:“培养具有丰富国际性的中国孩子”就必须牺牲中国人的智商,将英语放在和汉语、数学同等地位,作为考大学的主课之一吗?中国人都能讲一口比美国人还标准的英语那中国的成就就能赶上美国人了吗?
发明大王安迪生说:“我的发明成果,靠的是99%的努力和1%的灵感”。可见,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术有专攻,熟能生巧,学习各种科学技术知识来不得半点虚假,没有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去钻研,没有深厚的基础知识,想出高精尖的数量众多的技术成果那不可能的,而学习英语占用了我们大量的时间,使得我们用在其它科学技术学科上的时间相对缩短,学习的知识不牢固。才会出现中国每年大学毕业生多,但成才出科技成果的人少的原因。没有时间去扎实的学习好基础学科,根基不牢,怎能筑成摩天大厦?
语言是学习其它知识的基础,在语言中,内涵和外延最丰富的就是汉语,我们还有文言文、唐诗、宋词、元曲等需要学习,文化遗产、5000年历史需要继承,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汉语是我们中国人的母语,所以,语文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是必须的。数学呢,是锻炼逻辑思维、学习各种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科,被称为“自然科学的皇后”,也是必须的。其他如物理、化学呢?他们是科学技术的基础,例如:有人说“物理是支配这个世界的力量”,不学它们,哪里来的科学家?但英语呢?只是一种语言而已,只是一种工具,是地球上人类数万种语言之一,数十种重要语言之一,如果也作为高考的基本科目,就和汉语有冲突,是一种不合理现象,是资源配置出问题了,也是一种重复浪费。作为国际上和英语同等重要的语言之一,法语、西班牙语,还有俄语、德语……是不是也要成为中国的高考必考科目呢?如果不同意,凭什么呢?搞歧视啊!如果同意,那还是中国的高考吗?
看到一本杂志上说:在美国,没有专门的英语课,为什么呢?英语太简单了,会26个字母就行了,单词都在学别的科目时顺便学,如学会了历史,相应的单词也就学会了,而在中国,竟给英语设了专门的最重要的一科,用十几年的时间学,在考大学时还作为一个大大的门槛,难道真是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吗?外国的东西就比中国的东西好吗?
现在许多英语广告上都说是2星期或30天说一口流利的英语,既然30天就能学得很好。何必用十几年的上学时间来学习呢!因为英语不是母语,平时用不上,也没那环境说,很快就会忘记,这样,学过又忘,忘了又学,又忘,大好光阴就这样逝去了。花费了十几年的时间,废寝忘食的背单词考托福,毕业在国内工作了,学习了十几年的竟一点用没有。不错,极少一部分出国的人确实用上了,但我们绝大多数的人们岂不是被愚弄了,陪这些能出国的极少数“太子”读书?这代价也太大了吧!更何况国家不计代价培养了这些所谓的“太子”,但这些人出国后大部分加入外国籍,成了外国人,替外国做贡献,有些人甚至和祖国作对,做一些损害哺育他的祖国的事。在抗日的影视剧里,会日语的翻译几乎都是铁杆汉奸。
有一种“一万小时定律”或者叫“一万小时天才理论”,作家葛拉威尔在《异数》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英国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认为,人类脑部确实需要这么长的时间,去理解和吸收一种知识或者技能,然后才能达到大师级水平。顶尖的运动员、音乐家、棋手,需要花一万小时,才能让一项技艺至臻完美。美国游泳好手菲尔普斯,虽然有手脚特长的天赋异禀,但其他的运动员也并不是没有天赋,只因为他每天练习八小时,全年无休,这样持续五六年,方能谛造一人独得八面金牌的奥运奇迹。一万小时定律的成功代表大画家达.芬奇,当初从师学艺就是从练习画一只只鸡蛋开始的。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变换着不同角度、不同光线,少说也得练习一万个小时,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从最简单最枯燥的重复中掌握了达到最高深艺术境界的途径。中国人属黄种人,体质天生不如黑人、白人等人种,在田径项目上先天处于劣势,但田坛飞人刘翔,他从7岁开始至今已苦练了19年,不知跑了几个一万小时,汗水流了几吨。长跑奥运冠军王军霞更是在教练马俊仁的远超过一万小时的魔鬼训练下才取得突破的。王羲之被人们誉为“书圣”,王羲之7岁练习书法,他每天坐在池子边练字,练完字就在池水里洗笔,天长日久竟将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入木三分”这个成语就是形容王羲之的书法笔力强劲而创造的,后来用它来比喻对事物见解、议论的深刻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我们上学时学的“卖油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除掉假期等,实际学习时间不到15000小时,光英语就占了约5000小时,这样,其他学科学习时间不足一万小时,不学英语,可以省下至少三分之一的约5000小时的学习时间,如果将这些时间用来学习物理或化学等一些科学技术,根据一万小时理论,就会培养出无数的科学家,提高中国的竞争力,造福人类。而学习英语了,这些学科的学习时间就不够,根据一万小时定律,我们就损失了无数的科学家,而我们就是靠这些科学家来提高中国的竞争力的,靠这些科学家使我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就是靠这些科学家才使中国人站直腰杆的,使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扬眉吐气的,拿掉“东亚病夫”头衔的,拿掉“支那”这个侮辱性称呼的,但这一切都因为我们将英语的地位提高到山的高度而阻碍、延迟甚至隔断……。因为英语是高考主课之一,同时学英语基本上就是多说多背单词,多记住一个单词,高考时就可能多考一分,而这一分就可能挤掉成千上万的竞争者,所以在实际学习中,学英语的时间有可能占学习总时间的一半甚至以上,君不见许多作文里都写到:“寂静的校园里,人很少,只有一些早到的同学坐在花坛边背单词”;同时,学生放学后,星期天,假期里,补课基本上都是补英语,看看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假期里大学生的家教,英语始终是主角。还有那些专门开办已经上规模,在学生放学后接着上课的英语补习学校。国家还提出给学生减负,有了英语,学生根本没法减负,只要英语是高考的主课之一,只要英语在高考总分里有权重,减负那是一句空话。花了这么多的精力和这么多的时间,用尽宝贵的青少年甚至婴儿时期,以因时间不够致使别的学科学的半生不熟、不成气候的后果挤出来的时间学成的英语在工作后竟用不上,而用的上的又没学好,人世间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遗憾更令人惆怅悔恨终生的事呢!!!
人生三大悲剧:
1. 老母亲泪眼婆娑盼儿郎,翘首十几年,鬓发尽白,其子早殒命沙场。
2. 痴情人村头巷尾盼情人,苦思十几年,容颜已逝,恋人却移情别恋。
3. 中国人孤注一掷学英语,沥血十几年,满口洋文,却一点儿用不上。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