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鱼我所欲也,李广,曹刿论战复习题,有多少给多少,最好是现成的,实在不行给地址也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14:08:27
跪求,鱼我所欲也,李广,曹刿论战复习题,有多少给多少,最好是现成的,实在不行给地址也成

跪求,鱼我所欲也,李广,曹刿论战复习题,有多少给多少,最好是现成的,实在不行给地址也成
跪求,鱼我所欲也,李广,曹刿论战复习题,
有多少给多少,最好是现成的,实在不行给地址也成

跪求,鱼我所欲也,李广,曹刿论战复习题,有多少给多少,最好是现成的,实在不行给地址也成
《曹刿论战》
选自《左传》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注释】
(1)十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
(2)伐:攻打
(3)师:军队 齐师:齐国的军队.齐,在今山东省中部.我,指鲁国.鲁,在今山东西南部.《左传》传为鲁国史官而作,故称鲁国为“我”.
(4)公:鲁庄公.
(5)曹刿(guì):春秋时鲁国大夫.著名的军事理论家.
(6)肉食者:原指吃肉的人.这里指居高位,当权,享厚禄的人.
(7)间(jiàn):参与.
(8)鄙 :浅陋,无知.这里指目光短浅.
(9)乃:于是,就.
(10)何以战:即“以何战”,凭什么作战.以:用,凭,靠.
(1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食物这类养生的东西,不敢独自享用.安,这里是‘养’的意思.弗,不. 专,独享,个人专有.
(12)必以分人:就是“必以之分人”,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13)遍:遍及,普遍.
(14)牺牲玉帛(bó):古代祭祀用的祭品.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等.玉,玉器;帛,丝织品.
(15) 加:虚报 夸大
(16)信:实情.
(17)必以信:一定如实禀告神.信,信用,指对神说实话
(18)小信未孚(fú):(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孚,信任.
(19)福:名词作动词,赐福,保佑.
(20)狱:诉讼案件.
(21)察:明察
(22)情:实情.
(23)忠之属也:这是尽了本职的一类事情.
(24)可以一战:就是“可以之一战",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
(25)战则请从:(如果)作战,就请允许我跟随着去.
(26)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同乘一辆战车.之,指曹刿.
(27)长勺:鲁国地名,在今山东莱芜东北.
(28)鼓:名词作动词,击鼓进军.
(29)驰:追赶.
(30)驰之:驾车马追逐.
(31)辙(zhé):车轮碾过的的痕迹.
(32)轼:古代车厢前边的横木,供乘车人扶手用.此指车前的横木
(33)既克:已经战胜.
(34)盈:满,充沛.这里指士气旺盛.
(35)测:估计,预料.
(36)靡(mǐ):倒下.
(37)虽:即使.
(38)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作:振作.
(39)遂:于是,就.
(40)败绩:大败
(41)属:类
【译文】
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拜见庄公.他的同乡说:“掌权的人会谋划这件事的,你又如何参与呢?”曹刿说:“掌权的人眼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去觐见鲁庄公.(曹刿)问鲁庄公:“您凭什么跟齐国打仗?”鲁庄公说:“衣食这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占有,一定拿来分给别人.”(曹刿)答:“这种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对神说实话.”(曹刿)答:“小小的信用,不能得到神灵信任,神是不会保佑您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全部明察,但一定根据实情处理.”曹刿说:“尽力(为人民)做好本职的事,可以凭(这一点)去打一仗.作战时请允许我跟从你去.”
鲁庄公和曹刿同坐一辆战车.在长勺和齐军作战.庄公(一上阵)就要击鼓进军,曹刿说:“(现在)不行.”齐军擂过三通战鼓后,曹刿说:“可以击鼓进军啦.”齐军被打得大败.庄公正要下令追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又登上车手扶横木望了望齐军,(然后)说:“可以追击了.”于是追击齐军.
打了胜仗以后,鲁庄公询问取胜的原因.曹刿回答说:“作战,靠的是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枯竭了.敌方的勇气已经殆尽而我方的士气高涨,所以打败了他们.(像齐国这样的)大国,难以摸清(它的情况),怕有埋伏,我看见他们的车轮印混乱,望见战旗倒下了,所以才追击(他们).”
【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战术思想,“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中心】
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把握战机才是取胜的先决条件,体现了曹刿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精神,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及独特的政治思想.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问题研究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前面已讲过,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此题意在让学生注意本文的结构与思路,从而大致理解本文主旨.
参见“课文研讨”中之“问题研究”.不过若有的学生坚持认为是“舍生而取义”,并能说出一定的理由,也没必要坚持让他放弃自己的意见.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于,介词.表示比较.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此题意在让学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对《孟子》散文艺术特色有粗浅的体会.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即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李广
李广(前183-前119)西汉陇西成纪(甘肃静宁)人.
祖先是秦朝将军李信李广,曾率军战败燕太子丹.李广接受世传弓法,射得一手好箭.
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以良家子弟从军抗击匈奴.因善于用箭,杀死和俘虏了众多敌人,升为郎中,以骑士侍卫皇帝.多次跟随文帝射猎,格杀猛兽,文帝曾慨叹:“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史记·李将军列传》)
汉景帝即位后,李广为陇西都尉,不久升为骑郎将.吴楚七国之乱时,李广任骁骑都尉跟随太尉周亚夫抗击吴楚叛军.因夺取叛军帅旗由此在昌邑城下立功显名.虽有功,但由于李广接受了梁王私自授给他的将军印,回朝后,没得到封赏.
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任上谷太守,匈奴日以合战.典属国公孙昆邪上书:“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史记·李将军列传》)于是被任为上郡太守.后李广又在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等地做太守,以打硬仗而闻名.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

全部展开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鲜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两样东西不能一齐得到,(只好)放弃鲜鱼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义不能够同时得到,(只好)牺牲生命来保住正义。生命本是我喜欢的,(可我)喜欢的东西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如果人们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开祸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种不义的手段就可以苟全生命,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靠某种不义的门道就可以避免祸患,有的人却不肯去干。这样看来,喜欢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东西,不仅仅有道德的人有这种精神,每个人都有这种精神,不过有道德的人能够最终不丧失掉罢了。
一碗米饭,一盅肉汤,得到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饿死。(可是)恶声恶气地递给人家,(就是)过路的(饿汉)都不会接受;踩踏过才给人家,讨饭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有人对优厚的俸禄却不区别是否符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优厚的俸禄对于我有什么好处呢?(只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吗?过去宁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妻妾的侍奉却去做这种事;过去宁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做这种事:这种不符合礼义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本性。
一、整体把握
本文提出在“生”和“义”不能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取义的观点,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是每个人都有的“本心”,那些在“义”上有亏的人不过是丧失了他们的“本心”罢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本心”不可小视,因为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这几种道德的萌芽形态:“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意近“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义之端也。”人应该推求本心,顺着“本心”的方向发展,并将它发扬光大,从而成为道德上完善的人。因此,放到《告子下》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文章第一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开头到“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出本文的论点。作者先讲一个生活常理,即在鱼和熊掌不可以同时得到的情况下,一般要“舍鱼而取熊掌”,以这个生活常理为喻,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这也是本文的主旨。
第二层(从“生,亦我所欲也”到“是故所恶有甚于死者”):对论点进行具体的分析与阐释。第一层中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引出论点,虽然很巧妙,但比喻毕竟不是严密的论证,第二层就直接对论点进行较深入的分析与阐释了。
作者先从正面来讲:虽然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是,因为我所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苟且偷生的事;虽然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是,我所厌恶的东西还有甚于死亡的,因此即使是死亡之患,我有时也不避开它。这里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所说的“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接着,作者又从反面来申述观点: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如果人们厌恶的东西没有超过死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死亡之患的办法,有什么不可以用的呢?这里隐含的意思是,一旦将爱惜生命和惧怕死亡发展到极端,那么在生命受到考验的时候,人的行为就会失去准则,做出让人不齿的事情来,最终,人的价值和尊严丧失殆尽。因为暗含了这样的意思,因此,“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第三层(“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进一步指出,其实人人都有向善之心,之所以只有“贤者”才能做到“舍生取义”,是因为“贤者”能够保有“本心”而已。
第二段运用的是举例论证法。作者以“一箪食,一豆羹”为例告诉我们,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箪食,一豆羹”,当它关乎生死的时候,也能考验一个人的品德。“呼尔”“蹴尔”而与之,则“行道之人”与“乞人”都不屑受之,这就是人没有丧失“本心”的表现。
又举有的人“不辩礼义”地贪求“万钟”为例,说明丧失“本心”的表现。“一箪食,一豆羹”虽然比“万钟”少得多,可是“弗得则死”,看来更为重要。这里作者又运用了对比论证法,将“一箪食,一豆羹”与“万钟”作对比。按财富的数量说,“万钟”自然是多的。但是,“万钟”决定的是“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一箪食,一豆羹”决定的却是生命,自然要比“万钟”更重要。通过这种对比,既让人认识到将“礼义”抛到脑后,贪求富贵的行为是多么地不值得,也让人醒悟到“本心”的丧失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人应该时时反省自己才行。
二、问题研究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前面已讲过,放到《告子上》全文里看,本文讲的是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住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亏心事来。其实,仅对本文的结构进行一番分析,我们也可以看出,它的主旨是讲每个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简要分析如下:在第1段里,作者用比喻的方式引出“舍生取义”的观点,并分别从正面和反面加以阐明。行文至“所恶有甚于死者”,作者对这个观点的论述就结束了。紧接着“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提出了新的命题:人人都有“是心”(即本心),只是“贤者”能够保有它。第2段就是对这个命题的论说和阐明。作者用一般的人和乞丐都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证明人人都有“本心”,用“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概括失去“本心”的人的惯有行为,并对此进行批评和嘲讽。需要注意的是,作者举的失去“本心”的事例,并不牵涉生死,而只是富贵与“义”之间的矛盾与对立,所以,它和“舍生取义”的说法没有什么关系。从课文整体上看,人应该保有“本心”是本文论述的中心。“舍生取义”的观点和不受嗟来之食的故事讲的都是“本心”赋予人的极大力量,属正面论证;“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故事讲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耻,属反面论证。
朱熹说:“此章言羞恶之心,人所固有,或能决死生于危迫之际,而不免计丰约于宴安之时,是以君子不可顷刻不省察于斯焉。”(《四书章句集注》)这段概括主旨的话,还是比较恰切的。
练习说明
一、背诵全文。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而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而取义”是最高要求。你的看法呢?与同学讨论一下。
此题意在让学生注意本文的结构与思路,从而大致理解本文主旨。
参见“课文研讨”中之“问题研究”。不过若有的学生坚持认为是“舍生而取义”,并能说出一定的理由,也没必要坚持让他放弃自己的意见。
二、说说下面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思或用法是否相同。
1.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3.所欲有甚于生者
万钟于我何加焉
4.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题意在让学生积累常用实词、虚词。
1.欤,读yú,句末语气词,表示反问。
2.而,连词。连接修饰语和中心语。
而,连词。连接主语和谓语,含有“却”的意思。
3.于,介词。表示比较。
于,介词。引出动作的对象。
4.是,指示代词。这个,这样。
是,这样看来,由此看来。
三、结合本文及《〈孟子〉二章》谈谈《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此题意在让学生留心《孟子》文章之美,对《孟子》散文艺术特色有粗浅的体会。
1.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很少使用生僻词汇。
2.大量使用排偶句。这样就使文章读起来节奏感强,并且富于文采和气势。
3.善于比喻,这些比喻大多是根据生活常理设计的。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里举的战争中的事例,《鱼我所欲也》中举的“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例子。这种取义浅近的比喻,即使他所讲的道理易于为人接受,又使文章富有文学趣味。

收起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又何间焉 立有间 ②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③ 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④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解释字词。
①驰( )②鄙( )③糜( )④孚( )⑤福(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

全部展开

2.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①又何间焉 立有间 ②公问其故 并驱如故
③ 肉食者鄙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④何以战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解释字词。
①驰( )②鄙( )③糜( )④孚( )⑤福( )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③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④ 彼竭我盈,故克之。
⑤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四、探究研读
1.用原文回答。
①曹刿请见的主要原因是?
②“忠之属也”具体指什么事?
③“下视其辙,登轼而望”的原因是什么?
④第二段哪些句子可以看出“肉食者鄙”?

⑤“取信于民”是针对什么所说的?
2.在文中找出《孙子兵法》中的“以逸待劳”、毛泽东“敌疲我打”战术相近的句子。
3.从文中看决定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是什么?
4.文中曹刿高超的指挥才能表现在哪些地方?
5.“既克,公问其故”此句在文章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6.试概括第二段的中心。
7.第三段曹刿论述了战争取胜的哪两个方面的原因,因自己的话概括,并概括本段文字的内容。
8.用自己的话概括“一鼓作气”到“故克之”所阐述的观点。
9.你认为“长勺之战”的胜利与鲁庄公有关吗?说说理由。
10.读了这篇文章鲁国获胜给你的启示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联系实际生活简要谈谈你的看法(不得超过30个字)。
11.文中曹刿的形象令人钦佩。请写出中国近代历史上你最崇拜的一位爱国将领,并用一句话加以评价。

收起

1.本文有几条线索?
答: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战)。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3.“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

全部展开

1.本文有几条线索?
答: 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
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战)。
2.“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答: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3.“乃入见”是个省略句,省略了什么成分?

答:在具体的语境中,省略了主语“曹刿”和宾语“之”(代鲁庄公)。
4.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答:因为民心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
5.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
答: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收起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

全部展开

鱼我所欲也》
作者:孟子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收起

跪求,鱼我所欲也,李广,曹刿论战复习题,有多少给多少,最好是现成的,实在不行给地址也成 求《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的古文~ 曹刿论战复习题 《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出师表》的译文(现代文) 决战中考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皱忌讽齐王纳谏》,.. 决战中考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师表》,《鱼我所欲也》,《曹刿论战》,《皱忌讽齐王纳谏》,. 求初中人教版语文书文言文注释求:醉翁亭记,鱼我所欲也,邹忌讽齐王纳谏,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曹刿论战,出师表,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送东阳马生序,小石潭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的书下注释 看 英语翻译岳阳楼记 马说 醉翁亭记 公输 曹刿论战 《孟子》两章 邹忌讽齐王纳谏 鱼我所欲也 愚公移山 求几篇古文的全文断句拜托各位大神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求这几篇的全文断句. 《曹刿论战》VS《子鱼论战》.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 读后感 《曹刿论战》VS《子鱼论战》 遥远的声音(600字作文)有什么样的人生追求,就会说出什么样的话.学习《曹刿论战》、《邹忌讽齐王纳谏》、《鱼我所欲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愚公移山》、《出师表》、《茅 文言文分类一共十六篇文言文:马说,出师表,曹刿论战,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三峡 小石潭记,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陋室铭,爱莲说,邹忌讽齐王纳谏,送东阳马升序,鱼我所欲也 ,论语,生于忧患, 孔子语录 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曹刿论战 邹忌讽齐王纳谏 出师表 桃花源记 三峡(郦道元) 杂说(四)韩愈 陋室铭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爱莲说 记承天寺夜游 送东阳马升 求几篇文言文表达的思想感情鱼我所欲也 诌忌讽齐王纳柬 曹刿论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师表 桃话源记 三峡 陋室铭 小石潭记 岳阳楼记〕 醉翁亭记 爱莲说 记承天寺夜游 送东阳马生序 与 九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最容易考哪篇1,«公输»2,«孟子»两章 3,«鱼我所欲也» 4,«曹刿论战» 5,«邹忌讽齐王纳谏»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苦难所要达到目的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艰苦磨砺的句子3.《鱼我所欲也》阐述作者观点的句子4.《鱼我所欲也》写出“有所不避”的原因的句子5.《曹刿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