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将世说新语三则 蜀鄙二僧综合训练告诉我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8 23:05:01
谁能将世说新语三则 蜀鄙二僧综合训练告诉我啊!

谁能将世说新语三则 蜀鄙二僧综合训练告诉我啊!
谁能将世说新语三则 蜀鄙二僧综合训练告诉我啊!

谁能将世说新语三则 蜀鄙二僧综合训练告诉我啊!
《三则》、《蜀鄙二僧》

--------------------------------------------------------------------------------

主讲:黄春燕
一周强化
一、一周知识概述
通过《三则》的学习,进一步积累词汇;理解三则短文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主旨;体会和感受比喻的精妙,了解因此及彼的推理方法;学习古人的智慧,培养从小懂事的品德.
学习《蜀鄙二僧》,积累词语,了解“鄙、语、之、子、买、去、顾”等的不同的用法,领悟文章所蕴含的哲理,树立远大志向,培养锲而不舍的精神.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一)《三则》
1、文言知识掌握
(1)生字积累
俄而(é) 复裈(kūn) 著襦(zhuó) (rú) 熨斗(yùn) 柄(bǐng)
(2)词语积累
内集:家庭聚会.
俄而:一会儿.
差可拟:大致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
未若:不如.
尝:曾经.
诸:众多.
多子:很多果实.
竞:争逐,争先恐后.
且著襦:且,暂且;著:穿.
国器:国家的栋梁之材.
(3)古今异义
未若柳絮因风起(古义:凭借;今义:因为,由于)
诸儿竟走取之(古义:跑;今义:行走)
寻作复裈(古义:过一些日子,不久;今义:寻找)
家酷贫(古义:特别;今义:残酷,残忍)
令康伯捉熨斗(古义:拿;今义:使人或动物落入自己手中)
(4)一词多义

2、作家作品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现在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当是他和手下人杂采众书编纂而成,是我国最早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世说新语》的艺术成就很高.第一,善抓典型事件进行概括描写,三言两语,就可使人物的性格、神态跃然纸上;第二,记言记行紧密结合;第三,记人物语言能传达出人物说话语气和心理活动;第四,人物语言往往富有个性化;第五,具有口语化风格.
3、课题解说
《咏雪》:咏雪,即歌咏白雪、落雪.标题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和线索,以“咏雪”为线索,表现了晚辈们的文学功底和才华,尤以突出谢道韫的才华.
《道旁李树》:借儿童争抢道旁李树的李子来反衬王戎的细心观察和分析能力.
《复裈》:复裈,古人的夹裤,是御寒必不可少之物.韩康伯不要夹裤并非体格强健,而是心智成熟,理解母亲的艰辛,令人感动.
以上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少年们的智慧,有文采辞章的魅力,有逻辑推理的审慎,有情感道德的熏陶感染.
4、内容分析
第一则《咏雪》讲述的是谢安在大雪之日给晚辈们讲解诗文,听晚辈们咏雪的故事.晚辈们聪明、多才,谢安的开心、快乐,家庭气氛的融洽、和睦,跃然纸上,给人以极大的感染.
第二则《道旁李树》讲述的是王戎七岁时的事.“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鲜明的对比,表现了王戎的与众不同,而他的解释,更是体现了他的生活知识的丰富.
第三则《复裈》讲述的是韩康伯几岁时的故事.“至大寒,止得襦”,韩康伯是多么需要一条夹裤啊,可是当妈妈要为他做夹裤时,他却拒绝了,而理由是,穿了短袄就不冷了.真的如此吗?或许是因为“家酷贫”吧.韩康伯是聪明的,因为他能把不冷的理由说得让人信服;韩康伯也是懂事的,因为他明白家境的贫寒不能让他在生活上有过多的要求;韩康伯更是坚强的,因为他能忍受这样的寒冷!
5、写作特色
《咏雪》一文的最大特点是采用了衬托的手法,先以谢朗的回答作铺垫,然后才引出谢道韫的比喻,如果说谢朗的回答虽韵味不足但含有一定的诗意的话,谢道韫的对答则是锦上添花.如果没有谢朗的话在前,其文采就逊色多了,如果把谢朗的话安排在后面,则有蛇足之嫌.
《道旁李树》在写法上采用了映衬的写法,以诸儿不能推晓事理,“竞走取之”来反衬王戎的“不动”,表现了王戎聪慧过人之处.
《复裈》比较注重人物的语言描写来揭示其思想,语言洗练.特别是通过类比手法的使用,使其有很强的说服力,自然就会使其母“甚异之”.
(二)《蜀鄙二僧》
1、文言知识掌握
(1)生字积累
蜀(shǔ) 鄙(bǐ) 恃(shì) 钵(bō)
(2)词语积累
越:及,到了.
顾:反而,难道.
钵:和尚用的碗.
恃:凭借.
(3)古今异义
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古义:指租或雇;今义:指拿钱换东西,跟“卖”相对)
西蜀之去南海(古义:指距离;今义:指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4)一词多义

2、作者简介
彭端淑(1699—1779),字乐斋,清代四川丹棱人.自幼聪慧,十岁即能诗文.曾与两个弟弟在紫云山下读书,后来都闻名于京师,被后世人称为“三彭”.雍正年间进士,历任吏部郎中,顺天(现在北京市)乡试同考官等职.后辞官回家,晚年在四川锦江书院讲学.他博学多才,擅长诗文.著作有《白鹤堂文集》《雪夜谈诗》《晚年史稿》.
3、课文分析
这篇历久被人们传诵的佳作,以蜀鄙两僧去南海的故事,用以比喻志向坚定,刻苦勤奋,即使客观条件再差也能取得成功.它阐发了难与易的辩证关系,从而告诉人们,只要坚忍不拔,难事也能变成容易的事,所蕴涵的道理至为深刻.文中的贫者和富者都有到南海的迫切与持久的愿望,但贫者仅凭一瓶一钵在第二年就自南海还,而富者“数年来欲买舟而下”,却始终“未能”也.贫者凭借的自然是恒心和毅力,但其实富者也未尝没有恒心和毅力,“数年来欲买舟而下”便可见其愿望之迫切与持久.二者的差别在于富僧过分地依赖外在客观条件,有“之南海”的客观愿望,却从不付诸实际行动,贫僧随愿而动,恃“一瓶一钵”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这便是行动产生的奇迹.
节选部分主要通过故事进行比喻论证.故事的内容主要写对话,对话最能表现两个和尚不同主观因素,最能证明论点.
问题探讨:
分析二僧之南海之事.找出去之困难的体现,僧贫者能至和僧富者不能至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样?
——“不知几千里也”说明去的难度.“吾一瓶一钵足矣”表现出僧贫者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把他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的坚强意志,把他实现远大志向的坚定信心表现出来了,为下文“贫者自南海还”作了伏笔.贫者的关键在于他志向远大,信心十足,意志坚定,毫不动摇,并且有实际行动,终于征服一切艰难险阻.
——僧富者虽有有利条件,但他只是“欲”,停留在愿望上,却畏缩不前,并不会付诸行动,愿望只是愿望,这样“易者亦难矣”.在他的心目中,只有客观条件,没有主观能动性,自己无所作为,还以嘲笑的口吻断定贫者也寸步难行,显示出他的自以为是的傲慢与偏见.两相对比,立意明显.最后“有惭色”的态度的改变,使本文论点更有说服力.
4、写作特色
(1)本文运用比喻的方法,由于是给晚辈的,因此,用了一个小故事喻托,但故事与论点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富于深刻的哲理性,让读者在对故事的领悟中感受其比喻的道理.
(2)对比手法的使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有论证的对比,如将贫僧和富僧去南海的结果进行对比;有实例的对比,比如富僧的“富”与贫僧的“贫”进行对比,富僧“欲买舟而下”和贫僧“一瓶一钵”进行对比,充分说明了富僧更有条件“之”南海.通过这些反复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三、难点知识剖析
(一)《三则》中比喻的用法有什么好处?
比喻是修辞手法的皇冠,借助比喻这一手法,可以把很多抽象的事理表达得非常形象生动;借助这一手法,可以把语言文字的直接意义变得极为丰富多彩.谢朗所说的“撒盐空中差可拟”只能说是“形似”,而谢道韫所说的“未若柳絮因风起”却做到了“神似”.盐与雪相比,都是白色而已,柳絮与雪,不仅颜色相近,而且都在空中随风飘舞;“撒盐”只是谢朗的设想,也只能大致相似,柳絮飞舞却是自然景象;“白雪纷纷”的景象更不是“撒盐”所能描述,而“柳絮因风”却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称为写雪的千古佳话.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二)韩康伯说有了襦就不冷了,还以“火在熨斗中而柄热”来证明,难道真的就不冷了么?如果还是冷,那么,韩康伯就是在撒谎,你对韩康伯的撒谎有何看法?
首先我们要理解古代的物质生活贫乏,对于普通人来说,穷到没有裤子穿不是夸张,而是真实的生活;其次,古代非常重视“孝道”,子女对父母不能提过分的要求,这也是一种美德;韩康伯几岁就这么懂事,深明事理,当然让母亲诧异,认为“天赋其才”,必成大器,这也是母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应该说这种谎言也是一种善意的谎言,是理解了家庭的艰难、母亲的艰辛后的一种自律、一种孝顺,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孩子的早慧与懂事.
(三)通过《蜀鄙二僧》一文的学习,分析“立志”和“行动”,哪一个更为重要.
立志是一方面,最重要的还是要付诸行动.没有行动,立志再高远又有何用?富僧将困难想得太多,没有克服困难的勇气.而贫僧则不依赖客观条件,一路克服困难达到他的理想.将理想付诸行动的过程是个艰难的过程,必须有面对困难的勇气方能成功,富僧缺的正是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