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08:53:23
如何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

如何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
如何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

如何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
如何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之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部分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
基本内容.作为人生起始阶段的少年儿童时期,打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不仅关系到一代人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百年大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未成年人教育任重道远.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面旗帜,它昭示了不论社会思想观念如何变化,不论人们价值取向怎样变更,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是不可动摇的.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持续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变动深入复杂,利益格局调整广泛深远,思想观念变化激烈尖锐,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织、相互冲击,这一切都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不断带来新的问题,也不断挑战传统的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能够有效地在少年儿童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在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思想观念激烈变化的背景下培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一代建设者,必须改革创新现有思想道德教育模式,对未成年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求真务实.
第一,要从人的发展角度去确立教育目标,把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青少年的社会性发展需求之中.
检讨和反思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我们会发现,多年来我们习惯于把正确的价值体系作为一种理念和思想传递、灌输给青少年.并在不自觉中从整体事业的视角,把青少年作为传输先进价值体系过程中的一个被动的客体,主流价值观的教育与青少年自身社会性发展的需求相脱离.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大的、抽象的、理论性的、与孩子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的,甚至是相对较为空洞的观点、理论转化为孩子们切实需要、乐意接受、能够理解的东西.这不是方法的问题,而是涉及到了整体教育观念和价值的思考和转变.其核心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青少年成长发展统一起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青少年自身道德发展的需要.
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哈维格斯特(r.j.havighurst)是发展任务学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发展任务.无论是处于什么社会制度背景下.也不论生活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一个时期的发展任务完成得好,这一个体与外部,包括社会、他人、自然等关系就会和谐,其个体的生存状态就会顺畅快乐;相反,则会与外部适应不良,冲突不断,甚至反社会.自身也会面临多方面的失败.在这一学说给6岁一12岁的人生开出的九项任务中,有一条很突出的任务就是“形成对社会制度和社会集团的看法”,这实质上就是对社会制度价值和主流意识的认同,作为一种以西方中产阶级为主要对象群体的理论,我们不去全面评价其优劣.但它可以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视角,即从未成年人个体的发展出发去思考社会价值和思想道德教育.依我看,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快乐的人生,必须构建起三个支撑:物质支撑、自我精神支撑、社会支撑.而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孩子搭建起这三个支撑.帮助他们获得物质支撑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其学习能力和职业能力;帮助他们获得自我精神支撑的能力,就需要培养其坚定的信仰和完善的人格;帮助他们获得社会支撑的能力,就需要推动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学会与他人的沟通和合作.这些能力是建立在青少年所处的社会和他们的现实生活之上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都必然是这些支撑的重要内核.
例如,爱国主义教育是个很大的题目,但爱国主义情怀却是一个孩子正常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一些学校和家长把精力和注意力全部放在孩子的身体键康和学习成绩上,以为只要把这两点抓好了,孩子的前途就有保证了.这是极大的误区,因为没有一个人可以离得开国家,国家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一个没有国家观念的人,一个对国家没有情感的人,怎么能够快乐和发展呢?使爱国主义情怀伴随孩子的每一步成长,伴随孩子价值观、情感、社会性的发展,是有效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比如,韩国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就把民族文化传统融入孩子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虽然传统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髓,似乎很抽象,看不见、摸不着,但却让一个人在不经意处闪现出它的痕迹.因此,在小学阶段,韩国强调学习正经的生活之道,即个人生活上强调端正、诚实、节制、创造、深思:社会生活上强调宽容、爱家庭、和睦、亲切、公益精神、责任意识、团结合作、公正;国家生活上强调三爱教育:爱国家、爱民族、爱人类.实现了社会提倡的主流价值与孩子的日常生活的统一,其思路非常值得研究借鉴.
第二,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化“强制性的观点灌输和行为制约”为“全面的人生发展辅导”.
对一个人来说,价值观念绝不是孤立单一的.但长期以来.不管是在家庭、学校,还是在社会上,我们都习惯把青少年的道德教育简化为道德价值、伦理、观念、信条的传递与灌输.对处于人生学习阶段的未成年人,即使注意
到行为的重要作用,我们大多数时间里也习惯于使用教训、限制、规定、惩戒等手段.特别是现代的孩子,他们享受了中国人从未经历过的物质成果,必然也就形成了同父辈完全不一样的物质态度;他们在思想空前解放的宽松空气中呼吸,自然就更加重视自我的发展,追求着父辈想也不敢想的自由和放纵;他们经受着快速发展的高科技的冲击,必然视野开阔、思维敏捷、蔑视权威、崇尚创新.一定意义上,他们比以前任何一代人都更具人性,发展也会更加全面.在社会性发展上,价值观念、行为能力、道德情感三位一体,是这一代孩子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其内在成长的必然选择.而全面理解和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则是我们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
在社会价值观念上
,祖国利益至上、坚持人民利益方向、诚信守纪、崇尚科学、热爱劳动、和谐与包容,等等,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也是当代青少年自身成长发展、积极适应社会的必然要求.在行为能力上,对他人的理解、包容和接纳的能力;对社会元素,包括祖国、人民、制度价值的适应能力;通过创造性劳动,实现“天人合一”的能力;正确地认识、评估、接纳自我的能力等四种能力,反映了道德价值的几个基本关系,既是一种规则能力,也是一种在价值指导下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而情感则是一个人道德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一个人生存状态的好坏、关系到一个人生存环境的优劣、更关系到一个人社会性发展的状况.当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如经常面对一种正面的如尊敬、信任、赞美、喜悦、热情等情感及态度的话,他必然会是精神愉快,获得支持的;反之,一个人总是处于仇恨、嫉妒、厌恶、冷漠、怀疑、恐惧等负面情感和态度时,他必然会情绪低落,远离人群.所以,培养孩子对祖国、人民、劳动、科学的正面情感,激发孩子对损人利己、愚昧无知、好逸恶劳、骄奢淫逸等负面情感进行调整的情感能力,同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忽略.
例如对孩子的“人民”观念和价值的教育,这是主流价值观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以往的教育中找们往(来源:公务员在线
http://***)往忽略了启发孩子对“人”的关注,不知不觉中就把“人民”抽象起来.其实,以人为本,不仅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步的重要指导价值观,也是服务人民的道德和品质的认识论基础.对未成年人进行服务人民的教育,必须注重培养他们对“人”的正确认识和态度.这包括对每一个个体意义上的“人”的尊重,特别是对社会弱势人群的同情、感悟和援助支持,从“人”’的角度引导未成年人去理解服务社会及人民大众的榜样人物的行为和思想,等等.教师、家长平时注意对他人的尊重,在未成年人周围培育起互相尊重的氛围,这些看似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等核心价值的教育关系不大,但对于未成年人的影响却绝不可低估.
再如,爱国是一种社会价值观念,但对一个社会个体而言,它更是一种真实的情感.运动员获得世界冠军,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往往会泪流满面.而此时,国家不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爱国也不再是干巴巴的道理,其澎湃的情感、蕴含着的丰富的内容,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田.幼年的生活是一个人情感发育的基地和摇篮,更是一个人爱国主义情感的最主要的发生地.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爱国主义的情感元素,使之对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养成起到渲染、感动、激发、加强等作用;善于制造情绪场景,活动的准备、物件的摆设,都努力创造一种氛围,让未成年人在接受价值观念的同时,心灵也能够受到震撼,这对于爱国主义核心价值的确立特别重要,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更是意义重大.
第三,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改“把真理交给孩子”为“带领孩子去寻找真理”.
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带领孩子去寻找真理”,就是真正把未成年人放在教育的主动者的地位;真正实现未成年人的积极主动探索状态;真正改变主流价值观念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积极灌输自说自话、被教育者消极接受不激不动的状况.
一是要在教育理念上不断更新,特别是在和孩子具体接触时,要树立正确的工具价值,即具体的、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那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念.如,正确看待少年儿童,真正把他们作为能动的、具有发展性的主体来给予应有的尊重;把每一个少年儿童都看作是唯一的、不同的实体,应该受到不同的对待;始终采取接纳的态度,即从理解出发积极面对少年儿童;树立尊重的观念,即在工作过程中尊重少年儿童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注意对少年儿童负责与对社会负责的一致性,注重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孩子自身的发展需求统一起来,等等.
二是围绕社会现实和儿童需求寻找教育主题,我们的道德教育的计划绝不能只来源于上级的精神、下发的文件,好的教育主题一定来源于孩子成长的焦点,他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他们与社会、与成人、与自身的矛盾点,他们发展的关键点,等等.我们习惯于以系统观点,如爱国主义、民族传统、理想信念等为主要的教育组织形式,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可能更需要“以问题为中心”“问题”,就是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的,就是跨系统、跨学科的,就是孩子有兴趣,并且需要主动去思考、去探究的.离开这些与未成年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教育的实效性很难提高.
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必须强调实践、体验、创造的过程,尽可能通过孩子自己的角色体验、情景体验,让孩子成为社会化成长中的主动者.特别是那些离他们实际生存的现实社会有较大距离,甚至在孩子看来是矛盾的、相反的纯理论、观点和认识,如果没有孩子的主动积极的参与,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认同.
例如,“诚实守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诚实守信教育却是教育中面临的困惑和难题.除了孩子自身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之外,社会多元化的思想意识以及成人间的道德失范行为,也对以简单讲道理、提要求的诚信教育提出了尖锐的挑战.
此时,订立孩子认同的“规矩”,让抽象的团结友爱的思想品质条文化、规则化,就是发挥孩子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的好方式.在家里订立一些体现个人与他人、与集体、与社会等关系的规矩,比如尊重老人的规则:有好吃的要先给爷爷奶奶,出门要和爷爷奶奶说再见,下学回家要主动向爷爷奶奶问好,拿长辈的东西要事先征得同意等:比如文明用语的规则:见了老师或长辈问声”您好”;与同学或家人道别时说声“再见”;得到别人的帮助说声“谢谢”,;无意做了影响他人的事说声“对不起”;别人向自己道歉时说声“没关系”;回到家时说声“我回来啦”,等等.
规则的内容、适用范围、奖惩方式等,要和孩子一起讨论、商议决定;一经确立,家长带头执行,不小心违反,就主动接受惩治;规则还要随社会形势变化和孩子的成长,不断修订,丰富其内涵.对于孩子来说,规则是一种外在的制约,而自我参与订立,会帮助他使这种外在制约逐渐内化,让他在自我的约束下、在不断强化的行为训练
中逐渐懂得,自己应具有对父母的孝心、对同学的善意、对老师的理解、对朋友的宽厚、对团体规则的遵循、对冲突的理性、对不同意见的包容、对弱势人群的尊重、对异族文化的接纳、对外部的主动适应以及对世界的爱心,等等.这些团结互助的价值和行为习惯将真正深植心中.
再比如,对孩子来说.参加一次社会公益劳动,植树节在郊区种上一棵树,帮助社区里一位需要帮助的邻居,创作一幅歌颂祖国新风貌的作品,等等,都是他们乐于参与的事情.成人积极引导,孩子们就会在这些实践中获得书本上无法得到的东西,点滴之间明是非、辨荣辱.很多社会道德行为都具有利他和自觉两个特点,只有调动了自觉的积极性,价值观才是牢固的,利他也才能是主动的.
第四,以变迁中的社会为道德教育的背景,敢于面对社会道德领域中新的挑战,重视现代社会道德价值辨析,让孩子心目中确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在真实的现实社会基础之上.
作为先进的社会思想体系,其特有的抽象性、超前性,往往会使得这些价值理念与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孩子的世界存在一定的距离.我们常看到的小学共产主义、中学社会主义、大学爱国主义的道德教育层次跌减的现象,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主流价值体系教育与现实社会巨大作用间的博弈;而遍布社会的正确价值观念表达与实际行为选择两种模式、两种话语体系的现状,更是可以从青少年基础的道德教育中找到端倪,甚至源头.
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渗透在现存中国社会生活之中的、活生生的、影响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思想价值.是引导未成年人完成社会化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现代成功教育的内在原则.对未成年人的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不能脱离未成年人真实的现实生活.所以,以变迁中的社会为道德教育的背景,特别是要敢于把现实社会道德领域中一些新的挑战放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是今天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多元化意识形态并存的社会环境背景下,未成年人每日每时面对的是鲜活的现实,活跃的媒介不断推动着未成年人认知社会方式的转变,正统的、主流的、过去占有绝对统治地位的思想意识及其教育的影响力日渐减弱,并对青少年社会价值观念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定意义上,提高价值选择能力代替接受面面俱到的主流意识教育,成为青少年道德发展的重要任务.企业家包机送高分学生进京值不值得称赞,是不是捐助贫困学生更好?富家子弟在海外被害,该痛剿罪犯还是给他们及其家庭以道德上的拷问?忙的时候,花钱雇人为未成年人做家务合适不合适?诸如此类的问题靠我们一一为孩子解读是永远也解读不完的,只能充分发挥未成年人自主认知的功能,把问题交给孩子们自己,运用多种形式(讨论、辩论)来引导他们不断进行价值辨析.
例如,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必须和青少年的文化生活紧密相连,如果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和青少年流行文化“两张皮”,互不对接,那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有价值的教育.所以,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内容,推进青少年文化建设,努力构建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核心的当代青少年流行、时尚文化,是教育者和青少年共同面临的任务.这包括认真研究、积极面对和引领青少年时尚及流行文化;培育、建设和谐校园文化、健康社区文化、特色企业文化等.
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能离开公民教育.因为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公民意识以基本权利和义务观念为核心;以主体地位为基础;以责任感、使命感和集体主义思想为条件.包括爱国意识、责任念识、自主意识、平等意识、公德意识、节俭意识、规则意识、纳税意识、科技意识、环保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等在内的公民意识面向未来,也与当代青少年发展方向保持了一致,较容易为青少年所接纳.如何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现代公民的培养统一起来,关系到通过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现代元素、包装传统等手段对传统价值的继承与创新,也关系到面对全球化背景对现代人类共同价值的批判、吸收和扬弃.
再如,对于革命传统的教育,一说起长征,大多数人头脑里可能首先反映的就是“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咽树皮”,是对于一种艰苦生活情境的回顾和再现.这种认识就与我们长期以来传统教育强调外在物质对比、忽略精神追寻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当现实物质生活呈现出丰富、多样、充裕色彩的时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往往就会不由自主地淡化,甚至游离于长征和长征精神.其实,对于今天的青少年来说,长征实在是一座蕴含着丰富精神食粮的宝库.信念的力量、团队的力量、奋斗的力量等都是当代青少年的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关键是我们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认真加以挖掘,并以现代青少年的思维特征加以诠释.
道德教育是通过向人们传授道德知识和讲解道德理论,从而帮助受教育者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确立道德信念并最后形成道德行为习惯的过程.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全部.不过,其涵盖的基本内容和层次却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时所必须充分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