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好的文章,关于《读与思》以为话题!有利于文章的提高!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0 00:42:51
谁有好的文章,关于《读与思》以为话题!有利于文章的提高!

谁有好的文章,关于《读与思》以为话题!有利于文章的提高!
谁有好的文章,关于《读与思》以为话题!
有利于文章的提高!

谁有好的文章,关于《读与思》以为话题!有利于文章的提高!
读与思 ——读老子《道德经》有感 人,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灵,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渺小.也许是为了掩饰心理上的自卑感,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为自己攫取更多的东西:房子、车子、票子……,似乎只有从别人仰视的目光中才能得到些许安慰与满足.随之而来的则是人性中种种丑恶现象的出现和泛滥;自私、贪婪、虚伪……于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成了一些人巧取豪夺的借口;“人性本恶”成了某些哲学家对现实不满而又无可奈何的解释;“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成了许多人信奉的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而那些正直善良的人也只能抱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信条无奈地生活.虽然是同顶炎炎烈日,共沐皎皎月辉,但人与间人之似乎除了漠不关心以外,就只剩下日益激烈的尔虞我诈. 我也不例外.一方面,虽然我一直坚守“与人为善”的信念,可严酷的现实却常提醒我不要丢了“防人之心”;另一方面,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激烈的竞争逼得我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应付永无休止的课本,参考书和作业.为此,我常常感到身心疲惫.我想改变现状,可又不知从何入手,彷徨、困惑,使我的神经逐渐变得麻木起来,昔日的快乐,梦想已被封存在遥远的记忆中,以冷漠的心态对待周围的人与事成了我自然的选择.这种冷漠逐渐形成一层厚厚的“壳”,将我与外界隔绝开来,而壳中的我也只能望“壳”兴叹.理智告诉我,这种近乎封闭的生活并不是我需要的,但我却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去打破它. 在我接触到老子《道德经》后,我的思想终于开始转变. 我接触到《道德经》完全是偶然的.开始我只是陪一个同学去上《道德经》的选修课,可是老师生动的讲解和对“大道”的执着信念很快激起了我的好奇心,我急切地想知道疲乏家始祖老子的这本著作究竟讲述了怎样的道理,竟使这么多人对其奉若神明.在因特网上我很快就找到了《道德经》的原文,配合注释,我很快读通了全文,知道了《道德经》主要讲述的就是“大道”的性质、由来及修身养性的方法.也许是时间太匆忙,也许是原文过于晦涩,通读之后,我对《道德经》的含义只能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为了弄懂《道德经》的深刻含义,我每周按时去课堂听老师讲解.渐渐地,“大道”这个原先看起来虚无缥渺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可以实实在在理解并感受到的力量. 大道,先于天地而生,存在于万物之中,它蕴含着宇宙万物诞生、发展、演变衰亡的一般规律.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这个意思.大道是比水还柔的至柔之物.因此,大于宇宙,小至原子,它可以无所不至,作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它是一种力量,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虽然它并不是我们平时想象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但它诠释着世界运行的最基本的规律.大疲乏又是永恒的,纵然是斗转星移,岁月流逝,它也不会有所变更,在漫漫长河中,它所作用的事物有兴有衰,有生有死,但它绝不会随之减弱、衰亡,因为一切的变化都是在它的作用之下,由它控制着. 《道德经》还有许多关于人应修道修德的阐述. 老子强调人要努力排除贪欲.的确,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从一出世开始,生存的本能便指挥我们不断为自己索取各种的生存必需品.特别是步入社会后,有太多的事使我们对现状不满,我们总是想得到更多的东西,得到了第一件又想要第二件,旧的欲望刚满足,新的、更大的欲望又产生了,……这无疑是与大道的精神背道而驰的.古人云:“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想想自己从小到大,似乎都在不停地与别人争:争分数、争名次、争奖励……我太在乎结果了.因为好胜心不允许我失败,我只有通过不断地与人竞争才能满足自己那点可怜的虚荣.竞争的结果,是我常常感到自己活得太累了,其实,我们应该将胜败荣辱置于脑后,凡事看淡一些,做事只求尽心尽力,问心无愧,根本不必太在意结果,一切随缘就行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保持轻松平静的心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人要善于“处弱”和“处下”,这是我从《道德经》中得到的另一个启示.且不说历史上众多以柔弱胜刚强的事例,路边的野草,以其细小柔弱之身躯,竟能顶开压在其上的硕石,顽强地生长,即使被大火烧尽,来年春天,又是一片生机盎然,做人处世的道理其实一样.“堆出于岸,流必湍之,木秀于林,风于摧之,人高于行,众必诽之”.“示强”的结果只能是受到众的围攻.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喜欢处处夸耀表现自己,总要显得自己比别人高出一筹,实际上,这种炫耀除了能给自己带来一些心理上的满足以外,没有任何实质上的好处.对于那些既没有真才实学而又喜欢到处夸耀自己的人,人们会嗤之为“半瓶子醋”;对于那些确有过人之处但喜欢到处表现的人,则往往会因为过于出风头而遭到大家的不满甚至妒忌,其结果往往也不会很好.所以明智的人在各种场合非常谦虚,对任何人都不会居高临下,盛气凌人.正如老子所说“江海所以为百谷王者,以其善处下也”.只有善于处下的人才能得到众人的拥护. 《道德经》提倡对待他人应该采取一种容忍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斤斤计较,争论不休.如果置身事外,冷静地想一想,就会发现这样的争论只会破坏人际关系,徒增烦恼.而在当事人看来,大动肝火的原因不外乎是认为对方占了自己的便宜.俗话说:“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只要将得失看得淡一些,不要将“我的”分得那么明确,不要将自己摆在一个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位置,遇事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一下,就会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必在乎.洒脱一点既可以融洽我们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又可以使我们保持愉悦的心情,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从另一个角度看,无“容人之量”的人是很难成大器的.因为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必须能容忍下属的过失和偶尔的“恃才傲物”,而一个杰出的下属则必须忍受上级的苛求和有时的“无理指责”. 回顾所学、所思,我觉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贪念.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够宽以待人.
希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