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16:41:43
RT

RT
RT

RT
中国最古老的中庸之道其实讲究的就是“合适”,就是“刚刚好”.
……品格可以列成三等,各类中的第一类和末一等都是极端和缺德,居中的才是道德或优越性.所以,居于怯懦与鲁莽之间才是奋勇有为;吝啬与奢侈之间才是慷慨大方;怠惰与贪婪之间是意气风发;卑屈与骄傲之间是谦虚谨慎;秘密与多嘴之间是说一不二;乖僻与滑稽之间风趣幽默;寻衅与谄媚之间是友善可亲;在哈姆雷特的优柔寡断与堂·吉诃德的冲动任性之间是自我克制(《伦理学》,第1卷,第7节.——原文注).于是,伦理或行为的“恰当”与数学或工程学上的“恰当”没有什么不同;它的意思是正确、适合,最有效地达到最好的结果.
然而,中庸并非像数学的中项恰恰是精确可计的两端的平均数;它随着环境中左右各种情况的变更而变更,并且只对成熟而有灵活性的理性才显露自身.卓越是靠训练有素而得来的一种艺术修养,我们并不是因为有了道德或卓越才行为举止正确合理我们才拥有这些的;“人形成这些美德是由于人采取了这样的行动”(《伦理学》,第2卷,第4节.——原文注);我们反复而行,就形成目前这个样子.因此,卓越并非一种行动举止,而是一种习惯:“人的善行是灵魂在实现圆满生命中卓越方面的一种作用;……正如一只飞燕或晴朗的一天就能形成春天一样,一朝一夕或昙花一现的一瞬间也是不能便人幸运得福的.”(《伦理学》,第1卷,第7节.——原文注)
青年是走极端的年龄:“要是青年犯错误,那总是由于过分或夸张了.”青年(以及许多比他们年龄大的人)很难做到的是从一极端中摆脱出来而不落入与之对立的另一极端.因为一个极端很容易落入另一个极端,否认是由于“矫枉过正”也罢:伪善总是作过多的表白,谦卑则又翱翔于自负的边缘.(柏拉图说:“犬儒学派安提西尼的虚荣心通过他外表的破孔在向外张望呢!——原文注)那些意识到偏于极端的人不会把道德的美名赋于中庸,却会赐予那个相反的一端.有时候,这也是好的;因为如果我们清楚自已错误地陷入了极端,“我们就该指望另一端,……犹如人们把弯曲不平的木材直过来时所干的那样.”(《伦理学》,第2卷,第9节.——原文注)但是不自觉的极端主义者将中庸看作是罪大恶极;他们“彼此将持中间立场的人推来推去;勇敢的人被怯懦的人说成鲁莽,鲁莽的人又说成怯懦,其他的情况也是这样;(《伦理学》,第2卷,第8节.——原文注)就这样,在现代政治中“自由分子”被激进分子说成是“保守分子”,被“保守分子”说成“激进分子”.
日常生活中的“中庸之道”
日常生活里,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是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庸之道.如何才能在日常生活里实践「中庸之道」,有四点意见: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人生不能没有工作,因此每个人都不能不做事.做事当然要勤劳,但是也不能太辛苦;太辛苦了,以后做事就畏难、畏苦,就不能长久,不能持之以恒.所以,现在的公司行号大都制定八小时上班制,每天工作时间从上午八点到下午五点,有一个时间性;甚至每个星期不但有休假日,现在还实施「周休二日」,这就是要我们不要太辛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人不能没有物质生活,适度的物质是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是有的人享用过度,过份的放纵五欲之乐,例如,吃要山珍海味,穿要绫罗绸缎、住要高楼大厦,出门要开高级轿车等.过份的追求物欲之乐,甚至浪费无度,则如银行里的存款,用得太多,总有一天会负债,所以福德因缘还是要慢慢的享受,不能透支.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人与人相处,要懂得待人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待人要厚道,要替人设想.尤其身为主管者,要「待人如己」,甚至要「宽以待人,严以律己」,如果待人严苛,或者是过份放任,都不是处人之道.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对于日常用物,有的人好买,平常没事就喜欢逛街购物,并且乐此不疲,有的人则非名牌不用.其实东西能用、够用就好,不要太过豪华、奢侈,物质太多,不一定很好,所谓「人为物役」,物质太丰,有时也是一种负担.
中庸之道其实就是佛道,佛道就是要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凡事不要太左也不要太右,不要太紧也不要太松;能够不偏不倚即为「中」.所以,什么是中庸之道?有四点:
第一、做事不要太苦,
第二、享欲不要太乐,
第三、待人不要太苛,
第四、用物不要太荣.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

全部展开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之道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天命之谓性”,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率性之谓道”,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说“修道之谓教”。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之道 就是忠恕之道
《中庸》要人们贯彻孔门相传的“忠恕之道”,说:“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正是孔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思想的发挥,要求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上合于“中庸之道”。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须好“三达德”,实行“五达道”,才能达到“中庸”的境界。所谓“五达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处理这五方面关系的准则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朋友有信”。“五达道”的实行,要靠“三达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达德”,达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诚”。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努力进行主观心性的养成,以达到“至诚”的境界。
《中庸》还阐述了学习程序,并强调“择善而固执之”的勤奋不懈精神。它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是为学必有的过程。它又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为学程序与顽强的学习精神,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中庸作为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是儒家学说和中华文化的核心。胡适认为,“中庸的哲学,可说是一般中国人的宗教”。
中庸范畴的基本内涵
1.关于中庸的词义
中庸研究者多认为,中庸的“中”,即中正、适当、合宜、正确,系与偏颇和“两端”相对而言。中庸的“庸’,有用、常、平常三义。“中”“庸”合称,即中道之实用、中道为常道、中道可常行之义。这三层含义相互关联,构成了中庸一词的字面意义。
2.关于中庸的内涵
由于认识角度有异,研究者有不同看法。代表性意见有三:
其一,认为中庸的内涵情况颇为复杂,但集中起来不外尚中、尚和两方面。
其二,认为中庸概念的核心是“中”,中的原则体现于人的现实行为,就是“用中”,或者“中庸”。
其三,认为“中庸”是“中”与“庸”的辩证统一。
中庸讲的是人之根本,强调做人的艺术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让各种各样的人去掉差异而只取共同,即让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关键要在无我的前提下讲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极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对权威观点的挑战,既达到了陈述自己观点的目的,同时又将对人的尊重推向极致,使众人都觉得恰到好处,易于接受。

收起

中庸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始由孔子提出,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中庸的基本原则是“允执其中”,即把握适当的限度,兼顾事物的不同方面,保持事物的平衡,以使言行合乎礼所规定的道德标准 。 孔子虽未就中 庸 的含义做出进一步阐释,但《论语》所记载的孔子言行则处处体现着中庸。《 礼记·中庸》进而把中庸作为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它认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往往有片面性,智者...

全部展开

中庸
中国古代哲学范畴。始由孔子提出,认为中庸是最高的道德。中庸的基本原则是“允执其中”,即把握适当的限度,兼顾事物的不同方面,保持事物的平衡,以使言行合乎礼所规定的道德标准 。 孔子虽未就中 庸 的含义做出进一步阐释,但《论语》所记载的孔子言行则处处体现着中庸。《 礼记·中庸》进而把中庸作为道德修养的原则和方法,主张“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它认为人们的道德行为往往有片面性,智者、贤者“过之”,愚者、不肖者“不及”,故而应当运用中庸的原则加以纠正,以维护正道。后世的哲学家对中庸的解释不尽相同,如宋代理学家以中庸为儒学“道统”,二程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遗书》卷七);朱熹则主张“盖凡物皆有两端,……于善之中又执其两端,而度量以取中,然后用之”。而永嘉学派的叶适则认为“水至于平而止,道止于中庸而止矣”。以中庸为保持事物平衡的最高原则。

收起

这是一个被无解了的词,现在哪哪提到中庸这两个字一般都是指折中的意思,一种消极的态度,起码也是不积极的态度

文化问题十分复杂,往往糟粕与精华互现,长处与短处相连。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产生不同的效应,难以简单地分别,也难以笼统地说好与坏。也就要把它放到它所处的时代去考虑。
西学东渐,中国广大爱国知识分子逐步探索出强国御辱之道。从百日维新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东西方文化也在磨合中不断升华、交融。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同时,在...

全部展开

文化问题十分复杂,往往糟粕与精华互现,长处与短处相连。不同的文化,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价值,产生不同的效应,难以简单地分别,也难以笼统地说好与坏。也就要把它放到它所处的时代去考虑。
西学东渐,中国广大爱国知识分子逐步探索出强国御辱之道。从百日维新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再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东西方文化也在磨合中不断升华、交融。
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同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儒家文化,却被不断的被抨击。特别是新文化运动中的反对一切旧文学,“打倒孔家店”浪潮的狂掀,以及在文革期间,人们错误地中庸之道是在极力调和矛盾,取消斗争,是妄图永远保存旧制度。是反动哲学,是没落阶级社会革命,主张复古,倒退的复辟之道。这些都导致部分青少年对儒家文化更是深恶痛绝,中庸之道更是扫地殆尽。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更是在《狂人日记》中狂批儒家文化,视其为吃人的礼教。诚然作为封建社会统治基础的儒家文化,的确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其间的精华却是不容忽视的。毛泽东指出:“孔子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对儒家文化我们应给予实事求是的说明和评价,还历史一个公道。
中庸是对圣人的最高评价,无过无不及是处世的最高准则。然而,要想作到轻重适度,缓急得中,又谈何容易,只有经过长时期的修炼的人才能达到这一境界。切记:要对各种偏才取长补短,以天下之能为己能,方是实现中庸的正途。

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思想中庸近年来更是被人理解得面目全非,多数人认为中庸即平庸,保守,妥协,不求上进。实际上中庸是一种折中调和的思想。调和与均衡无论在人类还是在自然界,都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状态。简言之中庸就是一种不偏不倚。孔子“温而厉,威而猛,恭而安”更是中庸准则的典范。
从当今多数人对中庸的理解看,表面上我们需要杜绝以辞害意。但由表及里,是否又道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歧视性误解?以及我们在对大众化的传统文化教育上缺少引导和启发?
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使中国具备了深沉、博大、纯朴、和灵敏,更使中国人具备了一种温良。正如麦嘉温博士所言:“中国人的温良,不是精神颓废的,被阉割的温良。”这种温良意味着没有冷酷、过激、粗野和暴力。它是同情与智能这两样东西相结合的产物。
近代文化怪杰辜鸿铭更是礼赞儒家文化。他认为中国人最美好的特征是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它既有成年人的智慧,又能够过着孩子般的生活——一种心灵生活。甚至他在《群氓崇拜教或战争与战争的出路》一文中指出:对于交战国中的人民来讲,(指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等战争国家)战争的唯一出路在于彻底撕毁《自由大宪章》,制定一种新的大宪章,不是自由的大宪章,而是像我们中国这儿的良民宗教所赋予中国人的“忠诚大宪章”。甚至这一观点也被一些国外知名人士赞同。在这里我要说明的是:辜鸿铭所说的良民宗教就是儒家文化。
当然在这里又出现了“中体西用”论,“全盘西化”论的辨别和最终取向,我们应当辨证地对待。全盘西化更是不可能,中体西用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但要屏除夜郎自大的狂妄意识。在这两中论调中我们应该融合二者的精华。即切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国情,恰当的吸收和传播。
秦始皇焚书坑儒,孔子提出儒家思想,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些似乎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战国社会动荡,思想空前繁荣,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如果任其发展,无疑造成众口铄金的尴尬局面。思想的统一更是必要。而儒家文化正好以:“为政在人,取人以生,修生以道,修道以仁。”的仁政思想在封建社会独树一帜。
中国古代是一个以人治为主的国家,政治的利弊得失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人的善恶。从人出发,就要强调个人的修身,其基本原则就是“仁”。这就使中国人具有了一种可贵的人道主义精神。中国也就从未对他国发动过任何一场不义的侵略战争。而本国的战争也要名正言顺。也就较多的避免了战争对社会的毁灭性打击,较多的给予了人民一个安居乐业的和平环境。
儒家文化是极其提倡忠孝的。简言之,它其实就是一种责任,孔子在《春秋》更是人们树立了一个国家的观念,一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这也正是中国永葆生机的源泉与不竭动力。
关于中国人的忠义,我想还是引用辜鸿明讲的一个例子来证明。他的一个苏格兰朋友告诉他说:他有一个中国仆人,那是一个十足的流氓,不但说谎、敲诈,而且还经常去赌博。当他在一个偏僻的口岸染上伤寒,且身边无一个朋友能照料他时,他的仆人,那个十足的流氓却来精心照料他,使他获得了从最好的朋友,亲人那里都无法得到的照顾。这就是中国人所具有的同情心,正是儒家文化所倡导的“仁”,“义”,“信”。
儒家对忠恕也是很强调的,它认为君子做事的原则就是要符合人道。忠恕就是凡不愿加在自己身上的东西,就不要强加于人,即“己不欲,勿施于人”;凡自己想要通达的立身的,就先让别人通达立身,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功绩面前不要独自占有,在错误面前不要推委他人,即“功不独居,过不推委。”《辨经》指出儒家的谋圣之材就是主张从征服人心着手,使人主动地提高自身的道修养,以一种审美的态度来为社会理想献身。
我暂且不谈辜鸿铭把儒家文化定为超出宗教之外的宗教,而把它当做中国传统的哲学来讲,其实它就是一种哲学。中国,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但除了中国保留了大量翔实的记录外,其它三国都没有,甚至在走向衰亡。而这恰恰就是哲学的伟大作用。
哲学在民族文化中起核心作用。中国能有如此灿烂的古文明,而且我们还能根据甲骨,图腾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不是像埃及一样面对古老的锲行文字一筹莫展,无法解读。所以,中国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我个人认为这是受在中国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文化影响。曾有一个牧师说:“只有中国人的记忆才能将这样长的历史贮藏在他们宽敞的心里。”
儒家文化对女人有“三从四德”的要求。当然在现在看来这是错的,但我这里要研究的只是它对中国女人的影响,以及在这种影响下中国女人所具有的美德和韧性。因为一个民族中的女性正是该民族的文明之花,是该文明国家的国家之花。
中国女人具有一种责任感,即对老人,丈夫和孩子的,也使她具有难能可贵的自我牺牲精神。特别是一种忠贞,对贞洁的崇高使命感。这些都使她具有了任何一个国家的女性都无法企及的东方少女的圣洁。无论是“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还是“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的新婚燕尔。都让人坚信:一个成功的男人后面有一个默默奉献的女人。更让我坚信只有在中国夫妇才有山盟海誓的甜蜜,海枯石烂的永恒。
中国的造字很有学问,比如古体字“妇”就是有一个“女”和一个“帚”组成。它就是说女人就是家庭主妇的角色。当然现在不一样了,男女平等嘛。但当你看到今天穿得`乱七八糟的中国女人时,你就会知道中国离开真正的文明是多么迅速和多么遥远了。当然,我并不是说要女人遵从“三从四德”,但起码应该保存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吧。
还值得一提的就是一个“史”字。它可以看成是由一个“人”和一个“中”构成。其中就有“人执其两端,不偏不倚的”的意境,这不正是儒家中庸的完美体现。我们历来主张“以事实说话,对待历史要公正,更要求史学家要秉笔直书。”这些就是中庸的体现。
时代在进步,人也应当顺应时代的主流。现在社会上有很多前卫男女,对舶来品一律照单全收。也不管它的好坏,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红毛绿眼,俨然外国做派。我并不反对前卫,更不是一个顽固不化的老学究。但任何事情我们都应当适可而止吧。当前有很多青年居然荒唐的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这的确发人深省啊。我们也不得不要从新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美德了。
孔子曰:“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辜鸿铭说它造成了家庭的稳固,从而保证了整个社会和公民秩序,乃至中国整个国家的稳固。《中庸》对幸福家庭有过这样的描述:“妻子好和,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孥。”因此协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都非常重要。
在《中庸》的《素位章》中儒家极力主张等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都居于自己的名分下。无论处于富贵,贫贱,夷狄还是患难的地位,就要严格按照这些地位的要求行事。当然这是不合理的,应当批判。可是它的精华在现在也被我们使用,如政府,企业机构的各司其职,都有中庸的体现。此外,这章中:“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对孔子:“生死由命,富贵在天”思想的延续,认为人的生死福祸,贫富贵贱及应有的社会地位都是上天安排的,而且永远不能改变,因此,人因安守本分。不要“行险以侥幸”这种思想当然是不可取的。
中国人做事一般来讲是不太彻底的,在封建官场上,多信奉“功成身退,天地之道”;在战场上又讲究“穷寇勿追”;在商场上,往往喜欢“见好就收”,可谓深得中庸之道。
写到这里,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特别是思想,在认识受时代知识结构的制约下,在不同时代所起作用的不同更是明显。我们一定要处理好其间去粗存真的关系,作到有的放矢。
古语说:“用则满目俊才,弃则满地糟糠。”中庸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今天对我们的影响也非常大,我们在对待它时一定要慎重。只有这样才能是中国传统文化从新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对接。

收起

中庸
儒家的道德标准,待人接物不偏不倚,调和折中
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论语·雍也》
见“四书”
德才平常;中材
材能不及中庸。——汉·贾谊《过秦论》
中庸之道
对人处事采取不偏不倚、调和折衷的态度

中庸:中庸就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标准。
中:不偏,既不过分也无不足。
庸:平常。